空性

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罪业的六个方法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成不了了。就是说,(如果说)业果不定的话,成无因果了,这是不对的。业果决定的话,众生又成不了佛,这个也不对。那怎么办?“当知业可转,”固然业果是决定,但是可以转移。怎么转?下边通过比喻告诉你。“如二水相投,热..

嘎玛仁波切:闻思佛法的基础必须要坚固,不要一知半解

对于佛法的闻思修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系统和完善的修学体系,而且,对于佛法里常见的名词概念及词汇的理解,还是要有熟悉的解读和认知。闻思的基础必须要坚固,这样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才能更为稳步的前进。而且,在闻思的阶段,对于佛法的开示,要时常的重温,大家会发现,可能之前..

索达吉堪布:遇到违缘或痛苦,要一心一意地念《心经》

一些老修行、老出家人都知道,在遇到一些大的违缘,如地震、海啸等等时,大家都要念《心经》。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传统,在出现一些违缘,特别是在每年藏历的12月29日,大家通常都要念《心经回遮仪轨》(在《心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咒语和仪轨,其中《心经》占了主要的成分),以..

仁清法师:初地菩萨降伏的是什么

根据佛教经典上讲,菩萨道的十地,不同的等次,有不同的功德和证量,不同的智慧表现,统统都有不同。根据经上讲,七地菩萨以前都有退失的可能,这个退失是退失什么?证得初地以上菩萨绝对不会再退失道心,但是七地菩萨以前有可能会退失菩提心。一讲到菩萨,就是指发过菩提心的人,..

慧律法师:能做到这八个字,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因为觉得自己最伟大,所以我们自尊心、优越感就拉得很高,就不容许别人伤害。一直想要照顾自己,希望别人来同意我的看法,那么活着就是战战兢兢、怕被别人伤害。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八个字:内心安适,仰俯无愧。我们一天一天的过,一年一年的过,每一天里面都觉得心安理得,..

慧律法师:能做到这八个字,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因为觉得自己最伟大,所以我们自尊心、优越感就拉得很高,就不容许别人伤害。一直想要照顾自己,希望别人来同意我的看法,那么活着就是战战兢兢、怕被别人伤害。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八个字:内心安适,仰俯无愧。我们一天一天的过,一年一年的过,每一天里面都觉得心安理得,..

益西彭措堪布: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离我们有多远?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观世音大士证得耳根圆通,由此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是无量身。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答:在分别心的境界里有住处、有时间以及有身体的形象。观世音菩萨是佛,他没有住处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固定的身体又能变现一..

海涛法师:你若稍有放逸,业障就来了,立即使你受苦

我们参加八关斋戒,乃至拜《梁皇》,都要有正确依止的三种心,尤其当我们具足这三种心,才具备忏悔的力量。三种心分别是:一、出离心。因为深深感到生命之苦,所以生起出离轮回痛苦的决心。这也是佛宣说真理的第一个圣。有了出离心之后,将一切众生当作父母,所以生起第二个心,大..

嘎玛仁波切:愿力大于业力是什么意思?

【问题】愿力大于业力是什么意思?【嘎玛仁波切答】愿力大于业力这句话,是我们佛教徒的口头禅。愿力当然大,最大的愿就是想成佛。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业力都不起作用,业力都被净化了。因此我常讲,对于业力来说,成佛也是最大的对治力。但是很多时候业力是非常可怕的。需要..

净界法师: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净土资粮

问:如果说身口意念佛号,但都不能打住妄想,这样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在积集求生净土的资粮?答: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既继承过去的善根,也继承过去的颠倒妄想,就是好坏都要继承。当然你的善根起作用时,妄想也不会闲着,它肯定来跟你扰乱,所以带有妄想的佛号,是每一个凡..

南怀瑾: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学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人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248)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讲述:呷绒多吉上师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天降月的莲师荟供日开讲)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以三界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这个意思是写佛子行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脱离轮回,所以以真正的三轮体空和慈悲心来回向..

念佛诵经的人为何能够改变命运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

信愿法师:智者大师「净土第二疑」之设疑作答(一)

【净土十疑论】智者大师「净土第二疑」之设疑作答(一)我们来看第二疑,这个问师父来读一遍,让诸位来对照一下:【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这一问的意思是说诸法原..

智旭大师:楞严经文句玄义著19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玄义智旭大师著19六广简伪滥复为四。初约如来藏义简。二约妙义简。三约真如义简。四约性字义简。一一简示。复各五番。一就世间法简。二就偏小法简。三就权渐法简。四就开示简。五就悟入简。初五番者。一就世间法简如来藏。系辞传云。..

嘎玛仁波切:学佛修行能否真正获益,也是需要根据我们学佛动机来定性的

对于修行的认知,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间福报,有所求有所得的层面,或许也无法从根本上将佛法的博大精深学以致用。所求所得之心,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时常处于患得患失而深感迷茫和痛苦的根源。对于修行的认知,还是要有进阶式、客观而深刻的理解。学佛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够了知..

十句《金刚经》,点醒迷路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前。我从小就喜欢如意的样子,看到如意,总让我想起天上的两朵云被一条红丝..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错乱用心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跟“涅”两种根本。这地方我们分两大段,先说明修行者跟一般凡夫的过失,过失是怎么来的。先看凡夫的过失。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一切众生指的是造恶凡夫)——造恶凡夫是怎..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

达真堪布:念佛念心,修行修心

我从七岁出家到现在,一直在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谁说什么我都不会动摇。学佛不是儿戏,而现在很多人学佛是在茶余饭后,闲了才学一学,根本没有入门,不知道里边的情况,还站在门外。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真的不容易!没有因缘、没有福德..

净界法师: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我们看第三科,发心,发起菩提愿。本经的修学重点,主要就是训练一种内观的智慧。内观的智慧有三个重点: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的收尾就是发起菩提愿。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空性,第三个就是真如,这三个重..

海涛法师: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

◎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绝对空性的解脱涅之故。◎观音是般若的证悟者,以真空为家宅,乃是毫无挂碍,普门示现神通的菩萨。◎瞻仰观音其圣洁慈颜温容,不仅内心感觉充裕;唱念名号时,血液循环畅顺,身体健康,因而..

智敏上师:成佛的关键在哪里?

我们加入一点发菩提心的内容,这在经里边,意思是有,但是《心经》很略,没有明确地说,文中的“菩提萨”,就是发菩提心的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发菩提心的一些内容加进去。前面说了,我们讲《心经》,有三个重点:一个是讲般若空性;一个是讲出离心,出离心我们讲过了――观苦,..

慈诚罗珠堪布:如何供护法才能获得帮助?

为何有些修行人,即使不供护法,护法也会默默在暗中保护、帮助他;而有些人即使精勤供养,却会感受违缘。那么,护法愿意帮助什么样的修行人?究竟应该如何供护法才能获得帮助?是否必须供护法才能得到他们护持?要有清净的密宗誓言供出世间护法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非常清..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的无上至宝。它以无上的智慧,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和颠倒妄想。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诸多版本中,以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最为流行。《金刚经》是寺院僧众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经典之一。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

大安法师: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见思惑”像恒河沙、像灰尘那么多(用尘、沙来形容,是说明量很大,但并不..

海涛法师:听了这个故事,就知道救蚯蚓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各位在法国不方便放生,那你找我们法师帮你放,台湾一块钱台币。你们一欧元,等于台币三十五元,一块钱台币可以救十只蚯蚓,一欧元可以救三百只蚯蚓,三百多只。你不要以为救蚯蚓是小事,中国最出名的梁武帝,《梁皇宝忏》的梁武帝,《梁皇宝忏》是梁武帝所编写的,还有法师帮..

喜欢玩手机、看电影、经不起外境诱惑怎么办?

我们造的罪业非常可怕,行持的善业却微不足道,那么,对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有什么办法可以断除呢?大家应该清楚,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所谓的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比如喜欢看电视、看电影;经常做生意,跟别人谈话聊天,没有实义而忙忙碌碌,耗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

仁清法师:精进对治懈怠

释迦佛和弥勒佛他俩是同修,曾经一起修行过,他俩最大的差距为什么一个释迦佛,一个弥勒佛,相差五十六亿七千多万年成佛,就是因为精进度不到,你要是不精进,即使是行了善那也很难成熟。没有不一样的变化,就没有不一样的提高,这个不一样的变化怎么知道的,你自己认知的,自己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