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清·顺治这首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的偈语,把出家人修道的崇高神圣境界形容得很明白。“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院,多得让出家修道的人吃饭不愁,挂单不完。“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具有出家人条件,..

佛法平等无二 依修行方法不同分这10宗

佛法平等无二选自《弘一大师文集——法义》,弘一法师著述。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著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

初学佛人看过来:佛法修持几招轻松入门

学佛入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本着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事理圆融,会人不二。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

近代知识分子和净土信仰

中国的佛教史上,知识分子与佛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在当下的语境中,也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我们的所思所想,所面对的时代人生难题,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或许会获得启示乃至答案,这些都是殊胜因缘。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给养多来源于佛教修养,特别是净土宗对近代影响最大..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公元七七二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村,父亲白季庚,母亲陈氏,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白居易始祖为楚国白胜,传至秦朝有名将白起,祖父白湟,父亲..

善导大师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问:听有些法师说,善导大师是开宗立教的祖师,是祖师中的祖师,要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大安法师答: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他的五部九卷建立了净土宗的理论框架;大师修行的精进,感应道交的事迹,感发众生的力量非常巨大。万代之下依然能够感发人心,所以净业..

每天学一点《六祖坛经》

今日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藏历也是佛诞日。本月又是特殊的萨迦月,做任何善法,功德均会呈无数倍增长。所以,希望大家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众生,今天吃素、放生、持咒、忏悔等,尽可能多地行持一些善法。最上的供养即是我们的法供养。,我们一起开始来连载学习宣化上人《..

病、死现前时,有何五欲可贪

前段时间,学习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感触颇深。蕅祖云:“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现前时,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贪?”显而易见,人生八苦中,病苦和死苦最能让人生起怖畏心。中秋节时,全家四代同堂共聚,舅妈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地在餐桌上活跃着气..

剃度出家,才是世上最高贵、最难得的选择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普天之下的丛林寺院,拥有着堆积如山的饮食,只要手托钵盂,便可以任意享用。黄金白玉并不是稀奇珍贵之物,只有披戴袈裟、剃度出家,才是世上最高贵、最难得的选择。金刀剃去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领方袍僧相显,..

主伴圆明,我是主,宇宙跟着我同时生起

末后第十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这就是前面九门所显示的,前面的八门都是从空间上说的,第九门是从时间上说的,时间是竖,时间跟空间这一交叉,相即相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起来了,这是一大缘起。十法界上面四法界是佛法界、菩萨、缘觉、声闻,这个通常..

有了见佛见莲花的好境界能说出来吗

问:有位老者平日念佛、读经,求生净土。自言为人临终助念时,两次见佛,极乐世界有一木莲花,刻了自己的名字。这位老者请教,木莲花是否表西方九品莲花?若是,请问他属何品位?答:帮助别人临终助念是好事,是很殊胜的功德事。见到莲花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这是好事,你不要去执着..

有了见佛见莲花的好境界能说出来吗

问:有位老者平日念佛、读经,求生净土。自言为人临终助念时,两次见佛,极乐世界有一木莲花,刻了自己的名字。这位老者请教,木莲花是否表西方九品莲花?若是,请问他属何品位?答:帮助别人临终助念是好事,是很殊胜的功德事。见到莲花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这是好事,你不要去执着..

华严菩萨是怎么回事?

要讲到华严经,就先讲到华严菩萨。公认的华严菩萨化身有两位,一位是元朝的正顺法师。一个是唐朝的清凉澄观国师,其中清凉国师最为有名。清凉国师是华严宗四祖。华严宗初祖杜顺国师是文殊菩萨再来。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再来,清凉国师手长过膝,长相巍巍堂堂,牙齿有四十颗,代表福..

庐山莲社西方发愿文

【原文】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李炳南(1890—1986)居士,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名德明,别署雪庐、雪叟,山东济南人。父寿村公,世居济南城内卷门巷,好善乐施,教有义方。雪庐自幼聪颖好学,诸经子史,循次读诵,善诗,能奏笛,好剑术,兼治岐黄之术,无不精妙。1912年与济南学..

刘素云: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碟,冥冥中必得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思议。这几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今年年初师父上人慈悲向我们推荐、..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3集)

这部注解,也是这部经,是以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前头这个概要,就是十门分列,讨论全经的体性、宗趣等等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费解的。我们劈竹子竿,头一节是难劈的,但是经过这一年,我们再加上以后的两次,可以把这第一节劈开,底下所谓迎刃而解,就比较顺了。今天我们就接著上..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4集)

上次讲到「真实之际」,这是一个根本,正是由於这部经它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因为一切圣众他们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的含义就是真如实相到了究竟彻底境界。由於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因此这一部经,阿弥陀佛后来就住「真实之慧」,真实之慧是从真实之际所产生的。由於住於..

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请问有甚么办法解决?二、此世灾难多台风吹来了,地震发生了,墙..

红尘琐事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了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

人生在世的苦苦和行苦

苦苦:所谓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说,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毒痈,毒痈还没好转又生脓疮;父亲不幸逝世,紧接着母亲也撒手离去,被怨敌抢劫一空又加上心爱之人命归黄泉。曾有一则新闻报道,东北有户人家一天内连遭奇..

益西彭措堪布《莲宗故事》

(一)这次我要讲的专题是《莲宗故事》。首先讲清朝彭二林(际清)居士《重订西方公据》下卷当中有关往生征验的内容。彭居士说:古代往生西方都有征相,有的在梦中得到征验,有的从冥府传来征验,有的是在定中所见。在梦中得到征验,比如慧延法师在梦中见到智者大师,杨杰在梦中见..

净土祖师思想特点一:注重因果

祖师的思想特点非常丰富,我简单地概述为五点,首先,就是注重因果律。净宗祖师宣扬的三世善恶因果原理,既可策进净土行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因果法则是佛教理论的一个基础,实际上一大藏教就是谈因果二字,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无论是通途教法还是净土教法,都要有..

惟贤长老:在家修行的三个根本信念

佛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出家众作为住持正法,在家众作为护持正法,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必须要居士参加。所以佛教的七众弟子,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要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共同来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使正法久住!佛法的信仰(图源:网络)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作为一名居士,必须..

弘一法师:佛法宗派大概

1938年11月28日讲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弘一大师讲述(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

佛陀的感应之道

感应的事相、事迹,可能我们还多多少少会感受到,叫感应之迹。一般感应之迹会谈到六种形态的感应。显感显应。这个显感,就是我今生至诚信佛、拜佛、念佛,这就是现生来感。那现生感,就现生得到佛力的加被、救度,这叫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就是过去生中曾经有信佛修佛的善根,..

大安法师: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可见佛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念佛法门 径中径又径(上)

念佛法门径中径又径(上)——《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九念佛法门是径中径又径,下面会有一个比喻,是将念佛法门跟通途教理相比;而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又将四种念佛去比较,来体现捷径当中的捷径。我们怎么去体会持名念佛往生一法是径中径又径?这句话我们常常会说出来,常常会赞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