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慈法师

衍慈法师:如何作忏悔方能够灭罪?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用各..

衍慈法师 :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

贪财好色,必招苦果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上章说好名无益,甚至有损,此章诫执财色者,必招苦果。佛明确告诉大家:「财色于人,人之不舍。」人对财与色,都有贪着,这两样东西迷惑着很多人,..

如何解决烦恼

问:烦恼如何解决?衍慈法师: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于无明导致思想不正确,引起待人处事执着或偏见,内心产生七情六欲的烦恼。人生是在顺逆的环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转,就会带来很多烦恼,如何解决烦恼呢?于顺境快乐的时候,例如听到悦耳之声,赞美..

经常出现妄觉该怎么办?

问:尊敬的法师,末学从六、七岁起,一直到现在,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片段,就是正在说话、做事、独处、群居时,忽然就莫名其妙地觉得一切都不是真的,自己也不是真的,像在梦中一样,但思维如常,行事如常,如不关注,过一会就恢复正常了,越是关注越是出不来,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问:我看见不少佛友,他们信佛、念佛,但是还有很多烦恼,有人做生意失败,有人与婆婆不和,有人孩子不听话等等,请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衍慈法师答:信佛要真信,真信是有正知正见,深信因果,随缘了旧业,如是念佛才能与佛相应。有人和婆婆不和或儿子不听话等不如意事,这都是有..

衍慈法师:何谓天人师

问:佛又名天人师,与老师有什么区别?答:天人师是如来十种尊号之一,是一种德称。并说明在三界中,佛是天与人的导师。所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论天上或人间,所有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天龙八部皆可归命佛陀,作佛弟子,依教奉行,故名天人师。佛是我们的典范..

往生西方极乐与行德积善有关系吗

问:尊敬的法师请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

「不舍一法,不受一尘」该如何理解

问:师父慈悲,弟子心中不明经义,「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此二句佛语何解?衍慈法师答:佛法不离事与理,古德有云: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此上句属事,是说作用。学佛是离不开众生的,一个众生也不能舍离。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

佛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吗

问:佛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吗?衍慈法师答:你问的是佛能否知道我们的未来。其实佛陀悉知悉见,不但对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乃至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依正二报,前因后果,无所不知。但佛不能为众生转定业,因为这与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有关,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

衍慈法师: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问: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衍慈法师答: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

学佛有了目标,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

问:平时有人说,做人需要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学佛也一样需要理想和目标。但佛经说,不要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论善恶,都不要执着。那么,我们学佛时,应不应该有个目标呢?是否有了目标,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呢?衍慈法师答:佛法是有事有理两个方面。对事来说,无论做甚么事..

创建道场:香港佛教律仪净苑

第九章创建道场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三)还记得几年后有一次,又是在装修期间不小心,师父摔了一跤,伊利沙白医院来了救护车,检查结果是左臂骨折需要留医,衍慈法师签了字,一切后果自己负责,白天做治疗,晚上出院照样开讲《大乘妙法莲华经》。这部经足足讲了三年。受益者众。从开班..

衍慈法师:随缘不是随便

‘随缘不是随便’,它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去放弃!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时,脱口而出说:“随缘吧!”其实,随缘并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办得到。所谓‘随’,不是随便或跟随,是有一定的原..

生死无常勿以贪睡虚度时光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五讲四节食、五戒睡眠五戒睡眠佛陀教诫,「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昼」是日间,早上起床后,要勤修戒定慧这些「善法」,若然贪睡无度,容易忘失时间及养成不良习惯,浪费了大好时光,这样的人生,不能有什么远景。中国人通常采..

衍慈法师:天堂与地狱在自己心中

天堂地狱在自己心中问:请问师父,有法师说:‘天堂不在天上,地狱不在地里’,师父的见解如何?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对理来讲,天堂地狱在自己心中,不但是天堂地狱,而且十方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都是在我们心中。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个..

衍慈法师:智慧的内涵有三种

智慧的内涵有三种智慧的内涵,有三种:(一)世间智慧: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如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他们都有智慧,这种世间智慧是意识分别的结晶。(二)出世间智慧:二乘人如声闻与缘觉,善于观察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已了脱分段生死,超出三界,证得一切智..

佛弟子用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呢?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五讲四节食、五戒睡眠四节食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身为佛弟子,用饭时应观想哪五..

关于制心,首先要制五根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四讲三制心《佛遗教经》,前堂课已作介绍,入道基础,以持戒为首,修行要务,制心为先,第三章即进入如何制心。三制心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

制五根的关键在乎心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四讲三制心(二)制心经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

修四念处之观受是苦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或不愉快的事,心中感到痛苦,非常烦恼..

修四念处之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的妄想心,此心生灭无常,虚妄不实,缘虑尘境,迁流不息,前念过去,后念继来,互相矛盾,难以捉摸,修行就是要降伏妄心,不令它东奔西驰,所以要将此无常心安住于持戒念佛上。「观法无我..

持净戒之功德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经文:「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此段经文重说持戒之功德。有心无境是戒;有境无心是定慧;无境无心是戒定慧;有..

身口意三业知多少?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不妄语乃五戒之一,提醒大家说话不要太随便,自己要负责任,话到口边要留半步,先想一想,对己对人是否有利益,会不会给人烦恼、麻烦、令人讨厌、尴尬,所以要注意守口。摄意即收摄心猿意马,此思想难以捉摸,有时想得..

佛陀教诫比丘哪五种邪命事不应作?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第二段说比丘不得做与外道相同的邪术,敛财求利,迷惑众生,使智慧受损。有五种邪命事不应作,思想见解不正确,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求利,佛弟子要遮止,即使菩萨为度众生,学五明,也要如律所说,审慎行之。以邪心求利..

身业方面要持的戒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身业方面,以清净戒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约束身体,离非时食,所谓早为诸天食,午为诸佛食,晚为鬼趣食。古德修行模仿佛在世时,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随顺佛制,愍念饿鬼。现今时代虽然不同,但佛弟子也应自重..

持戒修定,收摄六根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一讲提要、科判、经题、译者科判(续)(二)修行纲要:讲的是都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对着五尘之色、声、香、味、触。经文用牛、马、贼作了三个比喻,要我们注意五根,提防堕入陷阱。五根随着第六意根所起分别,产生第六..

什么才是入道的基础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科判(续)(一)入道基础:就是要尊重戒律。戒律是成佛之根本,所讲要成佛必先学戒,戒能生诸功德,由戒生定,以定发慧,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犹如阶梯,次第而进,不可超越,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受戒后要懂..

创建道场:中国之道场之江苏宝华山一叶庵(一)

第九章创建道场中国之道场之江苏宝华山一叶庵(一)衍慈法师对培养尼众师资,早有想法,她的宏愿是:培育僧才,续佛慧命,建立尼众道场。为此还写过一篇短文,对培养尼众律仪师资的想法,全文如下:中国佛教事业兴旺,当前我国办了不少佛学院,深深令人欢喜;但也常生感噗,学风有之..

《佛遗教经》科判略释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一讲提要、科判、经题、译者科判现依科判略作解释,经文二十一章分两方面说:先释经题,后入经文。经题又分为二:正解释经题,次释翻译者。经文分三个部分,即序、正宗及流通分。经文自:「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