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佛菩萨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其中是否有“我”

济群法师除了阿底峡尊者提出的七因果之外,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也是发起菩提心的殊胜法门。对于菩提心的修行来说,最难克服的就是我执。尤其在帮助他人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本能地保护自己,排斥众生。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平等心,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上..

济群法师:布施的好处是什么呢?

我们修布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每一个人都会有贪心,有吝啬心。对治悭贪和吝啬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著。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著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著心就..

地藏菩萨感应录

E时代地藏菩萨感应录序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示迹的道场。学习地藏菩萨,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精神。地藏菩萨这个大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悲心恳切,十法界当中,地狱最苦,地藏悲悯..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者何?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脱痛苦的原理,有空不二,诸法真实相,不住世间,超越生死,烦恼即菩提,解脱自在的人生,成佛的唯一途径,无上法门,劝勉。【《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

济群法师: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为..

三级修学进级

由来:一个星期前,收到三级修学录取通知,我,我姐和国英,我们三个人都被录取了,大家都非常开心,一则是庆祝,一则是她们二个第二天就要开始走一轮减肥食疗,我们就相约出去大吃一顿庆祝和放松。我们一路有说有笑超级开心,国英突然问我:你有没有感觉人生从此开了挂?我一愣,..

济群法师:有一种想叫妄想

人们生存在这个世间,因欲望驱使,就会引发与之相应的种种想法。当我们感到寒冷时,就想找衣服穿;感到饥饿时,就想找东西吃;觉得孤独寂寞,就想结婚成家;觉得闲来无聊,才会追求各种娱乐;觉得精神贫乏,才会追求艺术;觉得人生苦短,才会信仰宗教。总之,人类有什么欲望,就会有什..

济群法师:皈依后不该做什么

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其他宗教或各类民间信仰。同时要认识到,皈依佛之后,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情、财物、地..

济群法师:现代人是否比古人更幸福更自由?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升,现代人是否感到比古人更幸福、更自由?事实往往相反,当下社会频繁出现的浮躁和混乱,什么才是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为校园师生、北京有缘善众们..

济群法师: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身份,有不同..

济群法师:人类产生负面情绪,根源在贪嗔痴三毒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起贪心,这种贪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贪恋这个而非那个?为什么我们会被贪心驱使着,得不到就寝食难安,得..

济群法师: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1、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

济群法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什么含义

问: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答: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

济群法师:为考试来寺院求菩萨保佑,有效果吗?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觉得..

济群法师:居士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

济群法师:念佛可以治失眠,这是真的吗?

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

过午不食的“午”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夜可否休息?

善士问: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夜时,可否休息一下?济群法师答:按现在的时间计算,“午”为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持午的人,从当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现时才能进食。所谓明..

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能否自受?

善士问: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可以自受吗?济群法师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为在家居士..

济群法师:感同身受之后

当我们真正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看到他们受苦,自然会尽己所能地施以援手。常人总是关注自己的感觉,关注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而慈悲心的修行,需要对这一关注点加以改变。佛教有部重要论典叫《入菩萨行论》,其中特别讲到“自他相换”的修法,就是把对自己的关注转向对众生的关注..

济群法师: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进行阐述,为修学之人提供正确的人生观。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消极、积极代表对人生、..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念死

念死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现有行为的价值,使我们变得更清醒。很多人不愿想死,觉得这似乎很不吉利。但不想并不能阻止死亡到来,事实上,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毫无准备,临终时就会措手不及,不想死,可又不得不死,实在是死不瞑目。有人说,研究哲学就是为死亡做..

念佛念什么

学佛所要做的,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标相应的正念。这个目标就是解脱,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样如此。念佛,目的不是在于发出这几个音节,而是在内心培养依阿弥陀佛建立的强大正念。如果这种正念不曾确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无结果..

济群法师:对现有身份的评估

有幸感得人身,惟有善用它,才不辜负此生。否则,又要流转多久才有做人和修行的机会?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是对我们现有的身份进行评估。所谓暇满,即离八无暇、具十圆满。这一人身究竟蕴含着多少价值?一般人只是以此谋生,以此享乐,甚至成为这个身心的奴隶,一辈子都在为它的衣..

济群法师:总在医,也总在痛

如果对生命没有透彻认识,往往只是在表相打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在医,也总在痛。错误观念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因素。佛教认为,理性是双刃剑。“知之一字”,既是“众妙之门”,亦是“众祸之根”。纵观历史,那些深重的仇恨、血腥的杀戮、残暴的战争等,往往是错误观念所导致。..

济群法师:慈善的五大利益

如果这个社会多些慈善,就会多些温暖人心的帮助,多些化解戾气的关怀。第一,慈善可以成就慈悲心,让内心充满阳光。平常人关注的都是自己,如果心里只有这个小小的“我”,对自我的执著就在增长,贪嗔痴也在增长,必然带来烦恼。当我们开始关注众生,并通过种种慈善行去利益他们时..

济群法师:让心定下来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的,现前生命所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作用。所谓定,即选择某个所缘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并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而且是最稳定的常规状态。在定的修行中,要排除掉举和昏沉两种状态。现代人普遍浮躁,总要不停地说着、做..

济群法师:光止恶不够,还得行善

我们不仅要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续,还要使之进入良性相续。从而增强免疫力,真正拥有健康。戒,是佛弟子的行为标准,主要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其中,别解脱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以此防非止恶,收摄身心。如果说法律是依靠执法机关来行使职责的话,那么,戒又是依..

济群法师:戒律和忏悔是双保险

犯错后不知忏悔,就会积累成心理疾病。现代人热衷给身体排毒,别忘了,心灵也需要排毒。说到戒律,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约束性的条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似乎与现代人崇尚自由的个性相冲突。事实上,佛陀设立戒律的意义,不是为了约束谁,而是帮助我们建立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济群法师:给善法种子营造空间

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那样,如果不加整修就播种,即使日后护理得再精心,也很难有收获。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是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内心,完成心行的转变。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改良土壤那样,我们的内心,因为长期疏于管..

济群法师:教你治烦恼的三个绝招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