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传灯法会的祈愿文

传灯法会的祈愿文济群法师今夜,是辞旧迎新之际,在2014年的第一天,我们相聚在慈悲的佛陀面前,点亮手中这一盏灯,也点亮心中智慧、慈悲的明灯。在纷扰喧嚣的浮华世间,我们曾因无明而迷惘,找不到生命的究竟意义。在上下求索的人生途中,我们曾因黑暗而恐惧,看不见未来的前进方..

济群法师:人真的有命运吗?谁来决定谁来改写?

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

济群法师:慢慢修来快快到

禅宗的顿渐之分(资料图)在利益众生时,先要观察有情的根机,如果发现他们智慧浅薄,根机驽钝,应该为其讲说浅显的修行法门及相关教授教诫,如人天善法等。如果发现他们是中等根机,应为其演说适合中等根机者的法门及解脱道的教授教诫。如果发现他们智慧广大,根机很利,就应该为其..

济群法师:看看你能对号入座吗?

学佛者该如何发菩提心(资料图)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觉得非常安详,因而发心前来学佛,觉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

济群法师:知识使人复杂 智慧使人单纯

济群法师(资料图)经商忙,从政忙,读书更忙。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生高考前紧张复习,年轻教师为职称辛勤奋斗,老教授为带动学术研究不懈努力。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今天的知识,比两千年前又增长了百千万倍。我感觉知识就像太平洋的波..

济群法师:缘起和无常

缘起和无常佛法是缘起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认识,那就是“因缘因果”。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各种条件具备,就有某种现象产生;相关条件败坏,现象也会随之消失。从缘起看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离开条件和关系,..

济群法师:换个角度就不对立

换个角度就不对立从声闻乘的观点看,只有断除无明,才能开启智慧;摆脱烦恼,才能成就菩提;超越生死,才能证得涅槃。换言之,世间和出世间是二元对立的,无明和智慧是对立的,烦恼和菩提是对立的,生死和涅槃也是对立的,必须放弃这个才能成就那个,结束这个才能追求那个。所以,解..

济群法师:具足万法的自性

具足万法的自性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于觉悟本体之上。和教下的修行相比,更为直接,更为简明。如皈依三宝,教下主要是强调住持三宝,侧重外在的引导,而禅宗则强调自性三宝。所谓自性三宝,即与佛法僧对应的觉、正、净。觉,是觉悟本体;正,是通向解脱的道路;净,是觉悟本体所具..

济群法师:最大和最小的都是它

心包太虚(资料图)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使我们由此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佛经说,我们的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宇宙..

济群法师:活得简单才能自由

活得简单才能自由欲望的三个表现形式: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除了占..

济群法师:为什么“三宝”是“宝”

我们皈依三宝,必须了解其殊胜处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对三宝生起决定信心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皆具三宝品质,却深..

济群法师: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慈悲似乎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个人利益的损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很多人只是将慈悲作为一种说法。..

济群法师: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助念是书院的慈善项目之一,目前主要针对学员及直系亲属。每次关于助念的培训,参与者都很踊跃,这也反映了很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需求。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门槛,并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

济群法师:信佛的人多 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一心学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

济群法师:放下浮华 将寺院职能回归本位

济群法师:寺院应有的职能、何谓修学型的寺院寺院的职能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也是面向民众弘法的平台,这是寺院所应具备的内外两大职能。作为出家众,我们要做的同样是内修外弘,也就是在精进道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弘法。但我们看看今天的寺院,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一些寺院..

济群法师: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

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金刚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提醒弟子们不要执著如来的色身。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如来只有无相的法身,没有具足三十二相的色身,也是不对的。虽然法身才是如来的真身,但色身同样是如来广修..

济群法师: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佛教对心理的归纳,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普通心理,即一般心理学都会讲到的常规心理。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就包含三种普通心理。受是情感,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想是思维,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行是意志,是想好之后准备行动。此外,唯识所说的作意、触、受、想、思,又称五..

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

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慈悲有人问我,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济群法师答: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

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

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太无情?问: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济群法师答: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

济群法师:坚定道念是抵制诱惑纯洁僧团关键

编者按:在世人的心目中,寺院乃红尘不到之地。事实上,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寺院要保持自身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并非易事。所以说,佛教也同样存在着何去何从的抉择:是与时并进,还是闭关自守?由此还衍生了更多的具体问题:从寺院经济的来源和使用,到僧人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等等。戒..

佛教让我学习“安忍”遇到坏人欺负可怎么办?!

安忍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资料图)文:济群法师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慈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

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拜佛是在为自己积聚功德(资料图)文:济群法师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

学习佛法开启你体内的“洪荒之力”!

率真可爱的傅园慧(资料图)这两天最火的无疑就是这位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的游泳女将傅园慧了。在采访中,率真可爱、表情丰富的傅园慧称自己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并最终斩获一枚铜牌,可喜可贺!不过在我们体内,其实真的蕴藏着无限可能,而学习佛法,能真切地将这些“洪荒..

浮躁的时代 浮躁的心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

无明带来烦恼和痛苦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

济群法师:一念通三世 开悟方能知

一念通三世开悟方能知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念头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

济群法师:一个又一个生命起点

众生千差万别,凡夫心的表现也各有侧重。有的特别贪婪,有的特别自私;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忌妒心强;有的宽厚,有的慈悲……生而为人,虽然具有某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个性。人性从何而来?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方式,都会在八识田中播下一粒种子,在内心世界投射一个影像,并由此张..

济群法师:现代人找来找去 找什么?

寻找禅宗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法门,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性,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

济群法师:放下了 就不要拖泥带水

放下正见轮回是苦,我们才能生起解脱的意愿,才能对世间的一切完全放下。否则,即使暂时厌倦了追名逐利,一旦有更好的机会来临,又会直奔而去,开始下一轮的追逐。我们对世间有多少兴趣,就会有多少执著和挂碍,相应的,也就有多少不解脱。所以,出离心的检测标准,就是对轮回盛事..

济群法师:不想太累 其实有方法

放下执着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或许有人会说,我们..

莫因无知而无畏

在《道次第》中,念死和念恶道苦虽然是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但对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也很重要。以此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念死无常,是认识到人身的脆弱。关于念死的修行,必须具备三点认识:一、死亡是必定的;二、死期是不定的;三、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