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

嘎玛仁波切:不要认为自己吃素,就没有杀生罪过

导语:没有人可以不杀生继续生存,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依靠无数生命的消失换来的。不去刻意伤害,带着尊重和感恩的心,尽力忏悔所作一切恶业,从而培养慈悲的心。一学佛就改变吃肉习惯,完全吃素,这当然不容易。做得到的话,最好还是吃素,实在不行,那就改吃三净肉。所谓三净..

嘎玛仁波切:拜佛时,为什么要五体投地呢?

问:拜佛时,为什么要五体投地呢?答:小礼拜是以额头、双手掌和双膝盖等五处触地顶礼,称为五体投地。顶礼时,这五处一定要触地,如果双掌和双膝着地,额头没有着地,就不算五体投地。为什么要五体投地呢?因为我们具有贪、嗔、痴、傲慢、怀疑嫉妒等五毒,这是无始的深重习气,因..

嘎玛仁波切:慈悲喜舍是爱的最高境界

通常情况下,如果大家相互认识,你有苦难我会很难过,你有快乐我会很高兴,因为我们很熟悉。但是,我们的思想不只针对一个很熟或者不熟的人,对自己好的人、不好的人或仇人,甚至与自己不相关的六道一切众生,我们都希望他们远离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这个就叫“慈悲”。慈悲为怀的..

嘎玛仁波切:不要沦落到高谈阔论别人的生活和是是非非,自己的生死前,却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现在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的强,而且总喜欢津津乐道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和事情。不知道这样的蠢蠢欲动,到底其结果是让我们能成为话题“主角”呢,还是能将话题“主角”取而代之?于情于理,按逻辑分析,其结论都是毫不相干。我们有时候看起来聪明过人,而且成熟理智,是因为我们都..

嘎玛仁波切:掌握这招,你的烦恼也能变成功德

烦恼也可成功德烦恼,每个人都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烦恼和痛苦是一体的。佛教里将烦恼视为一种负面的思想或情绪。有了烦恼,便会产生痛苦。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脱离轮回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而菩萨在成佛之前的障碍称为所知障,烦恼和所知二种障碍的本质就是光明的如来藏..

嘎玛仁波切:这样拜佛,才能真正消除业力,增长福报

屈身下拜,莲花盛开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首先要学会拜佛。一开始要清楚是为什么要拜,要不然,拜了一辈子佛也不清楚拜佛有什么含义。“佛陀”的意思是一个完全的觉悟者、完全开放的遍知一切者。我们拜佛的时候,双手合掌就像一朵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佛陀不受轮回习气之染..

嘎玛仁波切:冤亲债主是怎么来的?这种业力该如何消除?

消业成道我们会发觉,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现在要消除这些业力,也要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要对众生慈悲、无私地付出。我..

嘎玛仁波切:德不配位再好的风水也难承受

文/嘎玛仁波切为祖先选块“风水宝地”安眠,真的就能庇佑子孙吗?曾经有几位藏民老乡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去外面闯,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有点小成就,手里有了些钱,也学着汉地人迁祖坟,据说可以让今后的运势更好。藏民是不讲究这个的,他们为此专门请来了一个汉地的风水先生,哪知道..

嘎玛仁波切:为什么佛法把所有恶习都叫毒

文/嘎玛仁波切为什么佛法把所有恶习都叫做“毒”?因为刚开始,不好的习性会让你暂时觉得很舒服。时间久了之后,逐渐控制不了自心的方向,累积的劣习和所做的劣事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痛苦,甚至身败名裂。对身体的伤害还只是暂时的,最久就是到这一世的生命结束,还算小事。但是对..

嘎玛仁波切:什么是人道三种根本苦

文/嘎玛仁波切人道中,依苦的性质,分为变苦(坏苦)、苦苦、行苦等三大根本苦;还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所恶临身苦、所求不得苦(求不得苦)等八种支分苦。三种根本苦:一、变苦(坏苦)。在遭遇无常的时候,所有的平安快乐都会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烦恼和痛苦。..

嘎玛仁波切:我愿做那一束,引领有缘众生彻底告别轮回的微光

各位弟子以及亲朋好友们,感谢大家的祝福和问候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大多数人会感叹年过半百之后对于生命长度递减的恐慌与不确定感,在心理层面也会出现更多的面对生、老、病、死现实问题的不可逃避和必须直接面对的局促不安。如果说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再谈轮回之苦,再谈生老病死..

嘎玛仁波切:当死亡来临时,有福报的人会知道,这就是最好的祈祷时间点

一个人的生命结束时,他今生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已经结束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不管你是老到接近临终,还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就要面临死亡,总之医疗等努力似乎对你已经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甚至求佛菩萨的加持保佑以延长寿命等等也不起作用。那就是说你的生命真要尽了。在没有断..

嘎玛仁波切:所谓的冤亲债主,大都是我们曾经比较亲的人

你是真正的佛弟子吗?如果是出家人,就不需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变故,对他们来说,任何名利、贪念和欲望都应该放下,一切都能够放下。但对普通人来讲,这些正是你们想放却放不下的东西。你肯定需要改善物质条件,只是在努力赚钱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变成被物质控制的机器,而是..

嘎玛仁波切:真正懂得恭敬的意义,就不至于损害自己的福德,甚至关闭解脱之门

导语:佛弟子发誓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懂得事师礼仪,言行举止无过失,带着清净的虔诚心与上师如理如法的相处,视师如佛,即可为自己累积今生与来世无量的福慧资粮。弟子对上师,应恭敬虔诚,身口意三门要细致入微地反观自己,不要自欺欺人地在上师面前惺惺作态,一切愚昧、..

嘎玛仁波切:没有清净,我们就只能看到普通的山;清净了,看到的就是佛国净土

清净的信仰,这在佛教,尤其在密法里是很特别的境界。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么你看到的一切将会是清净的;如果你看到的是脏乱的,表示你的心也是脏乱的。不如我们意、不顺我们心的时候,要记得检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省是非常好的。所谓的“圣地”,并不是说那里有很多修行人聚集..

嘎玛仁波切:佛陀已经替我们走出了究竟解脱之路,追随就好

导语:悉达多王子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却无法拥有快乐。离家经历六年的苦行,最终在尼连祥河畔,目睹晨星,究竟成佛。佛陀为世人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教导世人离苦得乐,得到圆满佛果的解脱之道,已经被古往今来的无数贤达人士所印证。究竟解脱的道路,就在你我的脚下。在25..

嘎玛仁波切:有多少疾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祸从口入”

导语:其实,人的需要能够满足,但欲望难填。过度被感官牵制,活得太辛苦。懂得约束,学会不伤害,生活也会轻松愉快。印度圣雄甘地说过,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填满人类的欲望。尤其这个时代,从身体、语言到物质的欲望,都不断在膨胀。光是对食物的欲望,就膨胀到无法想..

嘎玛仁波切:能够时时处处反省守护身口意,对修行至关重要

导语:作为佛教徒要学会敞开心扉,让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深入身心,培养自己任何时候都记得反观自心。随着虔诚心的不断具足,经常与上师三宝保持对话,我们的身口意自然就会在正知、正念中安住。一个佛教徒,每天早上都要坚定自己对信仰的虔诚心,要告诉自己:“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许多古代高僧,都曾告诉弟子们要学会的一个法门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自己欲望满足,甚至很多人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现在就要想:为什么我愿意为自己这样付出,也希望别人对我付出,却不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付出?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年轻人时,希望长辈能呵护疼惜我们;可当自己长大成人,就觉得步入老..

嘎玛仁波切:正是为了慈悲满足众生的不同需求,佛教才产生了殊途同归的种种派别

导语:佛陀传授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当中有不同的派别,都是为了应众生的不同需求而慈悲显现,但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在追随佛陀的法教,走在解脱的道路上。佛教传到中国内地已经2000多年了,藏传佛教比较晚,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入藏和亲,这两位虔诚信佛的公主..

嘎玛仁波切:我没有办法理解,很多人为什么不想再轮回,为什么要发出离心?

问:“上师啊,我来世还是要做人,为什么要发出离心?”答:实际上,我们拥有了暇满的人身,还能有机缘追随具德上师,在清净的法脉传承中闻思修佛法,是累世的福报成熟在当下了。具备这么难得的条件,如果基础没有打牢,花费精力学其他太多的,对你们来讲,意义不大。学习佛法需要..

嘎玛仁波切:你觉悟了吗?

出离心对佛教的修行者很重要。有出离轮回的决心,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没有出离心,所学得的佛法只能成为世间法。所以,听闻佛法时我们应当如是思维:我真的是为了脱离轮回、成就佛果而来闻思佛法的。除了赞叹自己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外,更要知道这是由于无始以来自己所累积的善报成熟..

嘎玛仁波切:放下虚假的快乐,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摘自《了烦脱俗》生命中的苦是多于乐趣的,我们所谓的快乐,多是努力了很久之后苦中作乐,在苦里面去选择甜的东西。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有些东西是我们把它像搅水一样,一直在那儿搅合,希望变干净,没想到轻轻放下后它又回归到自然平淡的状态,快乐和痛苦实际上就是在一起..

嘎玛仁波切:佛陀就像顶级计算机专家,教给众生清除云端业力的方法

导语:我们造作恶业时,阿赖耶识会自动备份保存,无论在六道中换了什么样的外壳,恶的信息在清净之前换不掉,未来还会持续不断地感受恶报与苦果。“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以彻底清净芯片里储存一切业力的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宝有个好处,我们会得到如何远离..

嘎玛仁波切:净除罪业最有效的药方

金刚乘的殊胜之处,在于众多善巧而不难的法门,而且成就非常迅速,是适合利根者的妙道。以修行的速度而论,依显教修行,至少要三大阿僧劫,中间修行不能间断,才有可能成佛。而金刚乘的修行,在不破三昧耶戒下,可以在七世中成佛,或在十三四世众中成佛,甚至即身成佛,这就是金刚..

嘎玛仁波切:现在接受戒律的约束,是为了避免以后的灾难,常享自在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约束是很重要的。每个国家立国后都会有一整套的法律出来,就是要约束国人不要彼此伤害。而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约束我们不要去伤害自己的源头,不要去播种坏的种子,避免灾难。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强,总是去寻找填充这些欲望的东西,吃的、喝的、穿的、精神上的,带..

嘎玛仁波切:亲仇本无间,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相遇

亲仇本无间虽然一般提到四无量心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观修时必须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因为慈悲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进入真正无分别慈悲最善巧的方法。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碍。..

嘎玛仁波切:修得不好,千万不要装大师

导语:老上师曾说过:"修得不好,千万别去装大师。狮子跳过去的地方,狐狸跳不过去会被摔死。”大师是装不出来的。佛教徒是内教徒,是懂得向内观察和修正自己身口意的人。佛教的大乘和密乘完全在讲一个人的内在,不同根器的人,随着修行的层次不断提高,对外在的显现将不再处处约..

嘎玛仁波切:若无病、无痛、无灾,何以了知因果业力真实不虚?

佛法的修行,一定是建立在对佛法的正信、正解之中。佛陀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涅之后,佛法留存于世间2500多年左右,从未有一字一句告诉过我们,但凡因缘聚合的生命体,可以“长生不老”或是“无病、无灾、无痛……”,绕过生命的终结。无病、无痛、无灾,何以了知因果业力真实不..

嘎玛仁波切:慈心与悲心成熟的象征,你具足了吗?

愿行合一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正在”走的不同。如果要从这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圣,必须先有“我应该计划去印度朝圣,为了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