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你的修行境界,是否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19-11-03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0






修行的关键

2019.11.03

01

智与识


对修行人来说,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所在,故而非常重要。


如果闻思的时候有些观点或说法不是很理解,影响不一定很大;但假如修行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在没有证悟之前,心平静下来之后的感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是无念,即心里非常清净,不起任何念头;


第二种是禅乐,即心完全静下来,什么也不追求,什么也不思维,完全放松之后,就会有很快乐的感觉。


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感觉而去修禅定,甚至一些佛教徒也会贪著这种感受,以致影响其禅定境界;


第三种是这种状态持续比较久之后,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神通。


但无论如何,上述三种感受都跟解脱没有关系。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天生就有这样的禅定,但他们却不会得到解脱。





0


02

阿赖耶识


各种各样的杂念,都叫分别念。在一般的情况下,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个是“阿赖耶识”;另外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证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标准的智慧,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智慧,但它的本质还是识不是智。


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其本质都是识而不是智,但此时证悟者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与空性比较接近,就像湖水里的月影,显而无自性。


真正标准的绝对智慧,只有佛陀具备,十地菩萨都没有,凡夫就更谈不上了。


不要说佛的智慧,连十地菩萨的境界到底怎样,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表达,而仅能从否定的角度来指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不仅否定了有、无二边,也将有无二边延展出来的四边、八边、三十二边一并破除。真正的空性,只有到证悟的时候才能体悟。


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才算是有了一点空性的认知,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境界了,我们可以说这就是“智”。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则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没有用的。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


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智就是常,识就是无常,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





0


03

误区


由于没有真正的成就者,或具有正规窍诀、修行经验的大德引导,有些修行人的境界往往会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调整情绪,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当工作压力太大、不开心、有情绪的时候,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放松。


很多人喜欢打禅七,打禅仅五、六天,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因为平时我们心里会接连不断地闪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旧的念头消失,又产生新的念头,包括做梦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念头此起彼伏,所以无法感受比较深层次的感觉。


打禅的时候从早到晚心里万念俱泯,什么也没想,当心慢慢平静下来以后,虽然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的智慧,但会有一些感受。


有些修行人会将自己打坐中的无念感受误认为是证悟空性,但这种所谓的“证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烦恼,而只能让我们在禅定中没有任何明显的烦恼。


从禅定中出来以后,尽管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些作用——能够改变、调整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但从根本上看,是不解决问题的。这类境界都叫识而不叫智。另外,如果修法前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完以后也没有回向,则即使在修禅定,其实质也只能是识而不是智。


介绍四无量心的修法时讲过,在修四无量心的过程中,如果思维很久以致心生疲倦时,可以停顿下来稍作休息,这叫做四无量心的禅定。


其实,修任何法都是这样,在修法疲倦时立即中断观修,什么也不想,都属于禅定的修法,但这些都是识还不是智,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即便如此,这种修法还是需要,因为如果不修禅定,就永远不会产生证悟空性的智慧。只有当我们的心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智慧才会出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