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清净的琉璃珠——如来藏

慈诚罗珠堪布 2019-10-23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显宗提到了如来藏光明,并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么去现证心的光明,它就只字不提了,显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里面才有。

在没有学密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众生了解心的本性,因为这些都是凡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境界,根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磨合阶段,让我们先锻炼一下,当我们基本上适应以后,最后释迦牟尼佛才宣讲了《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等密宗修法,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

包括麦彭仁波切在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们也认为:第三转法轮宣讲如来藏的十部经,以及《宝性论》、《赞法界颂》之类的论典,是连接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桥梁。虽然这些经论收集在显宗经论当中,但其中的内容却属于半显半密的。

《赞法界颂》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比喻如来藏,因为在涉及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之际,佛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论典中的逻辑,对真正证悟人而言是站得住脚的。但对根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些逻辑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有任何逻辑可以真正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

如果真正想体悟如来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证悟。在证悟以后,就会知道:哦!原来说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这样的!

初步接触如来藏是在资粮道之后的加行道早期。在大圆满中,这称为认识心的本性;在禅宗里面,这就是明心见性。此时还没有到菩萨一地,更不是佛地,所以还是凡夫,只是比较不错的凡夫而已。

在此之前,就只能讲一讲中观的修法,这对推翻我们的一些执著是有用的,但无法从正面去讲,心的本性光明是如何的。只能说光明没有污垢、没有烦恼、没有无明,心的本性如来藏是常住的,也就到此为止了。至于什么叫常住,我们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其实,只是因为如来藏不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才用“常住”来表达,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常住不灭的东西。倘若认为有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那又成了一种执著,根本不是如来藏。


乳未转变时,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法界无由显。

尽管牛奶里面本来有酥油,但如果不加提炼,我们的肉眼就无法看见酥油。同样,当烦恼还没有调伏、断除的时候,尽管法界存在于我们的心间,但它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显现出来。

如何理解心里存在如来藏是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众生的第九识是如来藏。在一个人的心里,清净的如来藏和不清净的八识同时存在着。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心里面”实际上是指心的本性。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心或意识是无常、有漏的,不是如来藏光明,也不是常住不灭的。但从最究竟的胜义谛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它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换言之,从凡夫的立场来说,心不是如来藏,而是八识。从佛的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不是八识。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用打奶筒或现在的牛奶分离器,就能把牛奶当中的酥油分离出来,这样我们就能看出,原来牛奶里面是有酥油的,酥油的本体是美妙、干净、无垢、纯净的。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此偈颂的藏文版和汉文版意思有一点不一样。藏文版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清净、无垢的法界就会显现出来。汉文版的意思是说:法界的本体被烦恼覆盖而无法睹见,但它的本体却是圆满、清净的。


“圆满”两个字该怎么理解呢?

所有中观都承认,佛的法、报、化三身当中的法身,是常住不灭的,它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

在第三转法轮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比喻:如果能在一匹等同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一块布上,等比例地画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属于须弥山的地方画须弥山,属于南瞻部洲的地方画南瞻部洲等等,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无一遗漏地画在画布上。再有一个人用神变把这块布缩小得像芝麻般大小,并把这块布装在一粒芝麻里面。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粒芝麻,但里面却包含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及其众生的图像。

中观自空的逻辑很简单,他们认为我们今天还是凡夫,还不具备任何佛的功德,但在修了三个无数大劫以后,我们的烦恼和不清净的东西全部毁灭,然后诞生出佛的清净功德。依照中观自空的说法,一切都不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圆满不圆满了,但第三转法轮却认为,哪怕是我们这样的凡夫,表面上也看不出任何佛的功德,但在我们的心里,存在着完整的佛的三身,所以叫圆满。

实际上这也是密宗的观点。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认为第三转法轮的经论都是半显半密的原因也在于此。

如灯被障碍,非能照余物,
无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

藏文版的意思是指:如果把一盏灯装在一把壶里,则虽然从外面看不见任何光明,但壶里却是明亮如昼的。汉文版中虽然没有壶的意思,但也是被障碍物罩住了,所以除了装灯的瓶子、箱子等容器里面以外,灯光无法照亮其他东西。

“无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佛性好比是灯,无明好比罩住灯盏的瓶子等容器。当凡夫的烦恼极其粗大的时候,因为被无明覆盖了,所以根本不能证悟、体察到法界本体光明,甚至连心的本性是空性都无法感知。

 
如灯离障碍,处处物能照,
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

明灯一旦离开障碍物,灯光耀然而出,就能当下普照周边的一切。同样,当烦恼被摧毁无余时,真如法界就会恒时显现。

真正很标准的显现是在菩萨一地。之前的证悟境界中所显现的光明还是比较模糊的。

藏文版中此偈颂的意思还多了一些内容:如果在瓶子的四周打几个孔,就会有一些光线透出来。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不同,透出的光亮多少也各不相同,这分别表示菩萨一地、二地、三地等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看到证悟智慧的灯光,但也有了部分的证悟之光。当以禅定金刚彻底打破瓶子的时候,灯光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显现无余,那不是菩萨的一地、二地,更不是加行道,而是十地以后的成佛。

初中及最后,二障不能扰,
如净琉璃珠,恒时光照曜

世出世间的任何有为法,都不可能初期、中期、最后完全保持一致,而是变幻莫测、有生有灭、随缘和合的,但佛性如来藏却是永恒而常住不灭的,无论初期、中期以及最后,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它的本体不会受二障的搅扰与影响。就好像清净的琉璃珠,无论是在泥土里面,还是在其它任何不清净的东西里面,无论是否加工、有未开发,琉璃珠的本体恒时如光明一般清净无垢、纯洁剔透。

所有的障碍都可以归纳为二障。所谓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简单地说,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无明等等。所知障可分为两方面,就胜义谛而言,是指有些境界还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谛而言,是指还不具备佛陀那样的神通。

阿罗汉与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有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只有佛陀才断尽了二障,故称为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萨都不可能永恒安住于根本慧定,尽管可以在根本慧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要从中出定,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

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法界被烦恼覆盖了,可以说烦恼会干扰、影响如来藏,不让它显现,但从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说,二障是根本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光明的,没有烦恼障、所知障,没有众生与不清净的世界。烦恼不可能毁灭、破坏如来藏,顶多不让我们发现如来藏而已。

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为佛经中有大量证据证明,佛的智慧或者如来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灭的。一个人成佛了,会显现出佛的智慧。但同时也可以推理出,那时显现出来的常住不灭的佛性现在也存在,因为它是常住不灭的,所有常住不灭的东西,都不可能在本体上有任何变化。所以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

慈诚罗珠堪布

微信公众平台


智慧照亮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