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黄粱美梦?大梦初醒?如何抉择无我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19-10-22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黄粱美梦?大梦初醒?


如何抉择无我


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点,它并不依赖于环境或他人的教导,而是和我们的肉体一起诞生的,在佛教中称为“俱生的我执”。所谓“俱生”,即不是受之于父母或老师,而是生来即有;所谓“我执”,即执著于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我”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个“我”的存在展开的;假如没有这个“我”的存在,那我们现在生活中为了自己的大小事务都可以不做了。



如何去推导这个“我”是不存在的呢?


比如说,有一座房子,仅仅从外观而论,就是一个可以住人的建筑物。而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就还需要知道房子是用什么材料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建筑材料也作进一步的考察,然后,我们才会知道这座房屋究竟是木房子、石头房子还是钢筋水泥的房子。


可见,要了解某个事物,必须学会由表及里一层层地观察思维的方法。同理,如果我们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就必须去观察、思维:外面的世界如何构成?人本身的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人的我又是什么样的。


至于观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讲的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点,我们在了知房子的构成是石头或钢筋水泥的基础上,还应再进一步去观察钢筋水泥又是什么等等。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么建的就满足了,不会进一步观察和思维。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显得烦琐又毫无意义;但对于我们而言,就必须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思维。




佛经上是如何教我们思维的呢?

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明示。假如,我们有一块布,用肉眼观察这就是一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但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一堆线。当我们面对这一堆线的时候,刚才那块布去哪里了呢?这时,我们就应该思维,刚才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过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说从未有过布,那么,我们平日里买来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么?如果说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就没有,那么请问,布去了哪儿?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维的,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主张或说法,而是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下面,我们继续一拆到底,来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布拆了以后,通过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布是由线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线拆开,又得出一个结论,线又由更细微的线、丝或羊毛组成。


又请问:这根被拆的线去了哪里?它存在过吗?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们看见的是什么?构成布的又是什么?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后就消失了吗?消失到哪儿去了呢?……这样先有后无,难道不是像彩虹一般如梦如幻吗?


我们再接下来看拆剩的这一堆羊毛。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一根细羊毛已经是观察的极限了,但还可以把这根羊毛切成很多犹如微尘般大小的段落。这其中的一份,已经不能称之为羊毛了。把微尘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尽头不能再分(即变成空性)为止,剩下的是什么呢?请注意,最后的结果是最关键的。将这极小的微尘一分再分,可以无边无际地分下去吗?或者分到一定时候,就分不下去了呢?有人说,一直分到最小的微尘就不能再分了;又有人说,可以无边无际地分下去。我们认为此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请问,这个“最小微尘”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如果说是无限的,那这一栋房子呢?也由无数的微尘组成。就像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相性的“波”,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做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的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




由此理推及世界、宇宙,如果我们想清楚地了解其真相,就用以上的方法去思维,观察到最后,会发现一切都像天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月称菩萨的观点。他曾经说过,如果你要获得事物,便不要去观察它,观察之后,你将一无所得,就会“失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