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书院
六榕书院

雨润经香 | 何为应当亲近的善知识

六榕书院 2019-11-09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荫读书会‍‍”的学员们学习《阿含经故事选》经典选篇《善知识与精进不放逸》,并就学员们在学习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了智慧的开示。


学员说: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有点疑惑,‍‍佛陀时代的修行者可能真的是善知识,但现在的社会,‍‍可能有些是装着像个善知识。我们很难去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在‍‍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时,最安全的方法是不是自己依照着三十七道品去修、去证?



大和尚开示

‍‍
《善知识与精进不放逸》这个故事里,第一段讲的是阿难尊者‍‍跟佛陀报告‍‍他的思维所得;第二段是波斯匿王‍‍跟佛陀‍‍报告他思维这个善知识‍‍的所得;‍‍第三段‍‍是‍‍佛陀教诫僧团比丘们,善知识‍‍的究竟利益。

这故事已经给我们讲了,‍‍佛陀说:“是啊,大王!依我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去修学,‍‍就是结交了善知识、善同伴,而‍‍不是恶知识、恶同伴。因为我可以引导深陷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众生,趋向解脱,成就解脱”。‍‍

通过这一段,‍‍我们知道,善知识从来就不是特指某一有情,当然亦不是离开有情另有善知识可得。

佛法有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里的“依法不依人”,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亲近善知识。

‍‍佛陀是一个圆满的觉者,‍‍佛陀的圣弟子们都有非常‍‍完美的‍‍道德、‍‍福德和智慧。佛陀的后世‍‍弟子们‍‍也会依佛陀的戒律和教法,进行如理的闻思修学,有所悟、‍‍有所修、有所证。但是相对于佛陀的圆满来说,他们‍‍在有智慧、德行方面,‍‍都是不够圆满的。

我们‍‍后世的‍‍众生,‍‍要‍‍如法亲近善知识、依善知识而去修学,‍‍就是要思维法不是思维人,‍‍思维:这个人给我们讲的‍‍是不是如法?


如果‍‍我们掌握了三十七道品,‍‍就依三十七道品去思维,当一个‍‍人讲的跟三十七道品相应,就是‍‍正法。


比如,我们以三法印去判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我们懂得行是有为法,懂得‍‍一切缘生法‍‍都是无常的。


当有人告诉我们,世间有‍‍永恒性,那‍‍就跟佛法不相符了。我们知道这跟“诸行无常”‍‍相悖,那么,这种法我们就不应当‍‍遵循,‍‍就应当远离,‍‍那我们就远离恶知识。


当有人告诉我们,“‍‍我”是实在的,‍‍一些法都是我所创造的,我们就知道这个跟“诸法无我‍‍”是相悖的,这不是正法的教授,是‍‍邪见,‍‍我们就知道远离邪见。


当我们远离恶知识,就已经依止善知识了。‍‍因为我们心里面起了正念、‍‍正知,才可以远离恶知识。


当我们观察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能够依着法印远离一些贪嗔痴,‍‍依着戒定慧‍‍断除‍‍一切烦恼证得究竟涅槃就是必然的事。那‍‍么,我们就会相信‍‍佛陀的教法‍‍是‍‍真实不虚的,‍‍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不放逸,‍‍只要我们依着正法努力修行,‍‍一定可以达到不死的彼岸。这时,我们就是真正懂得亲近善知识。

所以,我们不要把善知识当成某个人。‍‍我们学法,‍‍一定要学佛的法,善知识讲的也是佛的法。因为学有‍‍专攻、‍‍学有先后,‍‍先学可以教导后学,‍‍所以,我们就要亲近先学的、‍‍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不过,我们也要知道,‍‍他们不一定是圆满的无暇者,可能并不是一个漏尽者,但是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就应真诚地‍‍去跟他们学习‍‍正法。‍‍这是一种正确的‍‍依止态度。


你说,如果没有寻找到善知识,那可以自己依法去修。‍‍如果没有善知识,你知道什么是法?法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戏论;‍‍如果没有善知识,‍‍你怎么知道何为正法邪法?‍‍何为正见邪见?‍‍如果没有善知识,‍‍你无从辨别。‍‍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法不是世智辨聪‍‍可以悟入的,必须是明眼人‍‍方可开示。‍‍就像一些声闻众,必定要依佛的法而得涅槃。


在当时的印度‍‍,舍利佛和目犍连‍‍这两位大尊者‍‍是具有非常崇高地位的宗教家,‍‍他们的智慧、‍‍修养‍‍都到达了‍‍极高的境界。但是,虽然他们‍‍名望很高,‍‍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他们对生死问题‍‍一直无以得消息。他们知道‍‍自己对生死‍‍还没把握,‍‍所以内心始终不安。‍‍当他们闻到了因缘法之后,‍‍就得到了‍‍法眼净,‍‍就见到了空性,生死就有了把握。‍‍如果没有佛的教导,‍‍他们就‍‍做不到。

我们修学,必须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之前,‍‍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观察?

我们首先要观察‍‍善知识所教导的‍‍,跟佛的教法‍‍是不是‍‍相随顺、相应,‍‍他是不是以戒、定、慧来教导我们的。

‍‍比如说,这位善知识非常重视戒,戒律精严,虽然他的辩才可能不够好,‍‍学识不够多,‍‍但他戒行清净,我们可以大胆地亲近他,‍‍因为他虽然缺少说法的智慧,‍‍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他的身行‍‍可以‍‍做我们正确的学习榜样,最起码他不会误我们,不会害我们。

有些人戒行清净,但他慈悲心不够时,‍‍我们要想亲近他,‍‍他不一定理我们,‍‍‍‍因为他缺少利他的悲心,不喜欢别人干扰他,‍‍喜欢自己安安静静地持戒修行。

如果一个人既戒行清净,‍‍又具备慈悲利他的悲心,这样的善知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热忱,‍‍尽他所能来利益我们。当我们想亲近他,有问题请教他时,‍‍他愿意‍‍给我们解答、帮助和指导,‍‍这是一种悲心。

如果一个人具足智慧,‍‍有道德修养,‍‍严持戒律,‍‍又有慈悲心,‍‍并且精通三藏,‍‍多闻有慧,‍‍智慧无碍,那这种善知识就是世上‍‍甚为难求的。‍‍如果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要尽形寿地去亲近,‍‍要尽到我们最虔诚、最真诚的心去亲近,去跟随着他学习,‍‍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获得现前和当来的广大利益。


阿含经故事 | 善知识与精进不放逸

往期回顾:

大和尚开示榕荫读书会的开班缘起

大和尚开示如何学习才能获益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如何观待诽谤与赞叹

不以动怒回应动怒

工作中善观因缘不动怒

以智慧调伏烦恼

雨忍耐的底线

做一个有力量的人

六根如野牛,如何去调伏

运用佛法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守护最基本的‍‍德行



见 者 利 益  |  随 喜 转 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