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杭州市萧山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白暨豚

杭州市萧山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19-10-17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白鱀豚

孑遗生物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近的河流、湖泊内。被认为是当前最接近灭绝的水生哺乳动物,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数量锐减,在1989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
自1980年起,唯一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成为相关资讯的重要来源,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后再无确切的活体记录。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外形特征


    白暨豚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围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活习性

    白暨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暨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赶快关注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