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祈愿文化中心
五台山祈愿文化中心

开花献佛的秘境——罗睺寺

五台山祈愿文化中心 2019-09-04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开花献佛的秘境——罗睺寺



坐落于台怀镇显通寺和广仁寺之间的罗眠寺,以“开花现佛”和接纳十方客人而著称,为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该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太和五年,当时孝文帝策马于此,该寺就是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 据 记载,其实在唐代时,该寺作为大华严寺中的一院,不仅已是备受诸帝青睐的镇国道场,而且也成为患严、天台、禅宗高僧云集的地方了。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经说法,并有圣灯出现,所以,这座寺庙始名落佛寺。 经宋、元两代,至明代成化年间,落佛寺得以重建,弘治五年(1492)重修,万历年间再度重建。 清朝顺治、开花现佛康熙时,落佛寺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寺名也被改为罗眠寺了。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叫罗喉罗。罗喉罗十五岁时随父出家,并成了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罗眠是罗喉罗的简称。用其作为庙名,意即这里是普渡众生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这里过去香火十分旺盛,尤其是黄教信徒更是经年累月络绎不绝,曾是五台山的一座很有影响的寺院。 今天,该寺山门前的一对唐代石狮,雌雄成双,十分威武,可见当年罗眠寺的繁盛一面。



罗喉寺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禅院在内,共有院落6个,房屋118间,其中有殿堂16间。呈长方形布局,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藏经殿。此外,还有山门、客堂等建筑。 寺中的唐雕宋构,陈迹斑斑,展示出一种不同时期多种文化交融的浓厚色彩,洋溢着一种深远浑大的民族文化气息。进入山门,豁然开朗。天王殿中供有四大天王,其后就是文殊殿,殿檐下悬“八正门”木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

寺号罗眠因有佛子行迹处;

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

此联点出了该寺“罗喉显迹”、“文殊落脚”两个佛传典故。 在文殊殿里,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狮像。 这尊神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尊菩萨像是用松木雕就、再抹泥、贴金塑成的,制作方法比较特殊。二是这尊文殊像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 比如,一般佛寺中的文殊像面部贴金,为黄色,而这尊像的面部为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卧在莲台而不是砖台上,且两肩伸出肩花,左右肩花上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是一般佛寺文殊像中不曾有的,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大雄宝殿面宽4间,四阿顶,前置重檐抱夏,是该寺最雄伟的一座殿堂。殿中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及20多尊菩萨塑像,形成了藏传佛教塑像的庞大阵容。

罗喉寺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是藏经殿内的“开花现佛”,历来吸引着无数信众争相礼谒。“开花现佛”是一组木制彩绘的大莲花,分为八片莲瓣,由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弥勒佛组成花蕊。 从外表看,藏经殿中央有一朵高达3米的木制莲花,花茎连着一个圆盘,盘上有水纹形状的雕刻图案,上塑十八罗汉像。圆盘周围的台面上,有24尊神像,台的四角有四大天王像,构成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护法阵营。莲茎又连着下面的木制连动构件。 当连动构件向某一个方向转动时,莲瓣徐徐张开,莲中的阿弥陀佛像便显露了出来。当连动构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莲瓣便自动闭合成苞状。莲瓣呈红色,阿弥陀佛成金黄色,花开佛现时,场面煞是好看。“开花现佛”设置,构思奇特,设计精巧、制作美观,寓意深邃。 佛教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脱离尘俗,往生净土。因此,古往今来,喇嘛教的信徒们,均以到此看到莲花内的佛像为幸事,往往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前来瞻礼膜拜。当见到莲花徐徐打开时,他们便立即三跪九拜,匍匐于地,激动难抑,涕泪满面,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表示了他们与佛有缘。



松塔,又叫文殊塔,在罗眠寺山门的东侧。据说,过去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曾经是文殊显圣的地方。以后,人们把松树砍倒,做了文殊菩萨像的塑柱。 为了纪念文殊菩萨,人们把这棵树的树枝、木屑埋在地下,上面建了一座高约3米的砖塔,在塔的圆肚凹陷内,还塑了一尊文殊菩萨像,深受信徒们的崇拜。

除此而外,罗眠寺内四大天王、供养菩萨和其他一些神像的颜面、身姿、着装以及手持的法器,还有其他供品,也都是按喇嘛教教义的规定制作的,充分体现了喇嘛教和喇嘛教寺庙的特点。


 想聆听更多讲座

请关注公众号“五台山祈愿文化中心”

欢迎大家收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