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弘化社

孝亲重亲 福气自在 | 恭迎盂兰盆节佛欢喜日

弘化社 2019-08-15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农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难得的殊胜吉祥日

这一天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亲报恩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经中目犍连尊者在证得圣果后,想报答过世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神通观察到其母堕入饿鬼道,百千岁中得不到一口饮食,便手持钵饭,供给其母,但因业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连涕泪悲叹,遂往诣佛所,求佛帮助。



佛告目犍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需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脱。”便为目犍连说救济之法。当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以饮食百味、五果、香油、灯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令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乐百年;过去世父母,生天道,受无量快乐。


所以“盂兰”,意译为“倒悬”,指“人被倒挂”,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的苦厄之状。“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悬”之痛苦。



    01    

盂兰盆节

为什么选在七月十五这天呢



僧众在四月十五这一天结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结束解夏

共90日精进办道



在解夏的这一天,大家集于一堂,互相指出对方行为方面的过失,借以反省。若有犯戒,则要忏悔。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诸佛见到僧众通过安居精进,发露忏悔,更有人修行圆满证得圣果成为众生福田,因而心生欢喜,故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



《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到了隋唐,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是日,威严浩大的皇家仪仗队穿城而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争相献盆供养僧伽,整个都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到了宋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整个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超度宗亲亡灵,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



    02    

佛教以孝为本

孝亲报恩最吉祥


佛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大正藏第0684号经)


对于父母深恩,印光大师告诫说:“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


而世之尽孝,无不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佛门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更要使父母不堕三途,永出苦轮。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弘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孝为本。《文钞增广·循陔小筑发隐记》



常行追荐自种善根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之执碍耳。《文钞增广·与徐蔚如居士书三》



祭祖焚化与供佛须知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文钞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华等表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文钞三编·复金振卿居士书》



责编:光明 | 美编:梁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