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更多...

《大佛顶楞严经卷四》简评(四)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

《大佛顶楞严经卷二》简论(四)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阿难说:世尊亦曾经在楞伽山(今之锡兰),演讲楞伽经时,对当机大慧菩萨说:一般外道,都认为一切万象,都是自然生,自然灭,好像最初是谁开海、开河?是找不出来的。中国虽有禹治河,但印度可能没有这种人才,所以他们就编说:“谁开河海堆..

《大佛顶楞严经卷二》简评(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祗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阿难因佛说见性周遍,又生起疑惑了,故又向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见性本来像佛所说是周遍的,是我的真性而不是物象。既然是周遍,就应该圆融无碍,可是现在为什么不是呢?好像刚..

《大佛顶楞严经卷四》解读(五)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又你心中,从早到晚,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没有停息的时候。又因执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见,所以想尽种种办法,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永住世间。怎奈行阴密移,运转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随困果而舍生趣生。从这个国土转生到那个国土。这种..

《大佛顶楞严经卷五》简评(三)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佛怜悯我的愚蠢,便教我再修简单的数息来调摄身心。一呼一吸叫一息。数息从一至十,再十至一。我就慢慢地观察出入息,到最微细的时候,还有生、住、异、灭不同之相。气初起叫生,气不断叫住,气渐微叫异,气已断叫灭。这四种相,在一刹那间,还是迁流..

楞严经

  楞严经可说是妖魔鬼怪的照妖镜。昔日有人以《楞严经》之真伪来求决于明·莲池袾宏大师(1532~1612)。大师云:  “纵使他人能说此经,吾亦尊之为佛祖也。相反,纵使佛现于前而说《楞严》是伪经者,吾等亦视为魔说可矣”!  (转引自愍生老和尚《辨破楞严百伪》页119。或见李富华释《楞严经》页9。高雄佛光出版社。..

《大佛顶楞严经卷三》解读(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再次,阿难!为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亦是本来从如来藏性,妙真如体来的呢?入有二义:(一)为能入尘取境;(二)为所入,以为尘入之处,亦即吸入六尘之处,故亦叫六处。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

大佛顶上的《楞严经》第一卷(十三)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行人,现前虽能修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纵使证得..

大佛顶上的《楞严经》(第三卷)

卷三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卷四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