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佛教

2018-10-12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初识佛教

之前,我误解了佛教,认为佛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被供奉在寺院里,信徒们叩首跪拜他,并祈求他的保佑,保佑升官发财,保佑健康平安……我认为这是迷信,可是,当走进寺院,一年大概有一两次跟随姐姐去,站在佛像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此刻,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在心中默念:保佑我全家人健康平安。我想我就是对佛教无知的典型代表。

通过一个多月的修学,我知道了佛教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以及心灵的关怀和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芸芸众生永恒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有健康的信仰,尤其是在重大疾病面前,在天灾人祸面前,在生离死别面前,更需要有健康的宗教信仰来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比如,我的表姐因21岁的儿子遭遇车祸离世而悲痛欲绝,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她最好的同事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她动员下,表姐也成了基督教徒。

信仰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还能净化自我的心灵,建立道德的规范,比如好人与坏人,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不会说自己是坏人。那么好人与坏人到底按什么标准来划分呢,佛教依照五戒十善界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更为我们指定了完善道德的途径。由此,佛教的信仰会在人们的心中生起对因果规律的敬畏,心中会有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站岗,监督自己的起心动念,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到的遵守自然就是自觉行为。

幸福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人生是苦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两者是成正比的。比如生病是难受的,当身体痊愈的那一刻,你会全身舒服,快乐无比,但一段时间之后,快乐感会逐渐消失,可谓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是人生的幸福是我 们孜孜以求的,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呢的?人生的幸福需要有“空”的智慧,“无我”的思想。“空”不是没有,是“缘起性空”,否定有独存、不变的事物存在。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比如桌子,它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桌子本身只是一堆材料的组合,是木板、铁钉、油漆、人工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的。“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色身跟桌子一样也是一种假象,不是永恒不变的,身体是又众多元素构成,时时刻刻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变化中,像我眼睛逐渐老花,白发逐渐增多,皱纹逐渐加深。甚至身体里的器官可以更换。我们的观念与心态也在不断变化,比如45岁之前,我基本上是穿高跟鞋、修身的套装,而现在基本上平底鞋、宽松的休闲装。无论色身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

“空”的智慧,“无我”的思想主要是破除我执,我执是一切烦恼和罪恶的根源。一旦被打破,幸福就会冲我们招手。我家先生在家总是手机不离手。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先手换衣服而是开电视。最令我反感的是开着电视的同时,手机上还播放着视频。我告诉他,这样很吵,你关掉一个,或者戴上耳机。他抬头看我一眼,叹了口气,说:“在家真不自由,你爱清净,怎么不去当尼姑。”对我的抗议置之不理,他每天照样我行我素。我们小组的师兄给了我很多建议,有的说,你要这样想,他多可怜啊,开着电视,还无法解脱心中的空虚,还要开着视频,你要同情他。你看你都找到解脱烦恼的学佛组织,你劝他也来学佛。有的说,这就是我执的表现,你喜欢清静,就要求他人也要跟你一样。如果在吵杂的环境里,能安心做自己的事,你就不会起烦恼。原来我的烦恼是自找,跟先生无关。通过两周的调整,昨晚先生在睡房里开着空调,同样是拿着手机播放着视频看电视。为了节约用电,我也到睡房准备今晚的分享,今晚这吵杂的环境居然没有影响到我,我很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破除了我执,解脱了我的烦恼。

当然,法义上的一些理念是我当下理性所不能认同的,比如六道轮回,但是,我相信通过努力修学,因缘到时,自会有所改变。

文: 施琼华

下一篇:在绝境中放下自我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