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解

2016-05-31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修行的目的就是改掉自己的缺点

作为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自私之心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不祛除,修行就无法进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祛除自私之心?

自私之心是很狡猾、很隐蔽的,它躲藏在内心的深处,当我们打坐、念经时,它往往深藏不露。然而,当我们身处人群之中,涉身处世、待人接物时,自私之心就会暴露无遗。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人的情绪,于是,从他人的反应就能反观自己:如果他人是愉悦、欢喜的,说明我们的自私之心比较薄弱;如果他人是反感、烦恼的,说明我们的自私之心出来作祟了。可见,他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他人的反应就是自己心态的反射。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常的解释是:“三个人之中,必有一位可以当作自己的老师——发现他的优点,要虚心学习;看到他的缺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要加以改正。”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另有一个新解:“三个人当中,必有一个人会看不惯自己的言行,或对自己表示不满,而这个人正是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人之所以会对我们表示不满,正是由于我们的自私之心赫然现形了。对方用他的反应指出了我们的缺点,那么,他当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改掉自己的缺点。所以,无论别人和言爱语地指出来,还是恶言相向地指出来,只要能发现缺点,就是最好的结果。真正的修行人要的不是别人的赞叹,而是能指出缺点且加以批评。只要能帮我们指出缺点,这个人就是善知识。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另一重涵义。

因此,修行并不仅限于佛堂之内,也不仅限于禅修和闭关,恰恰在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最能修炼我们的心。是不是这样?我们在修法、静坐时都难以发现的自私之心,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别人帮我们找到了,为我们指出来,这是多么好的事啊!这难道不值得感恩吗?我们当然要视其为老师。

譬如一个水果,里面有一处腐烂了。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腐烂之处,一直存放着这个水果,腐烂之处就会慢慢扩大,导致整个水果彻底变质,臭不可闻。只有及早发现腐烂之处,并把它挖除,水果才能食用。自私之心就是修行人内心的腐烂之处,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祛除,我们的修行不仅寸步难进,还必将步入歧途。

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为了帮我们挖掉内心中自私、贪婪、嗔恨、愚痴等等腐烂之处。用另一个譬喻说,这些习气就像冰块,佛法就像热能,只要我们靠近佛法,佛法的热度就能一天一天消融这些冰块,直到彻底融化。而其中的大手印法教又是热度极高的法门,只要虔心依止,勇猛勤修,即便我们的习气巨如冰山,也必能迅速地消融化尽。

身为大乘佛子,一定要在各种情境中反观自心:哪一个是恶?哪一个是善?哪一种是愚痴?哪一种是智慧?哪一个是自私?哪一个是爱心?一定要判别清楚,然后加以修正。千万不要判断错误——把爱心去掉,把私心保留。本来我们的爱心就只有可怜的那么一点点,如果还把她去掉了,把私心守护得完好无缺,那么未来除了三恶道,我们恐怕无处可去。

所以,要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方法,精准地找到内心的腐烂之处——自私,然后果断祛除。这样,修行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

文:太桥旦曾堪布

下一篇: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控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