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并非单纯的慈悲

2014-01-12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现在很多人误解了“菩提心”的定义。人们大多认为菩提心就是较高层次的慈爱、悲悯,希望他人快乐就是菩提心的重要特征,这其实是错误的。

慈爱、悲心,本身虽为菩提心的重要功德,但并非菩提心。佛经中的菩提心,最重要的是了悟空性的智慧,即“无二”智慧。如果缺乏这种领悟,那么所有所谓菩提心的佛法修持都将沦为心灵唯物主义。就像世界上有很多良善的慈善家、积极人道主义者,但他们并非都是菩萨一样。

菩提心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慈爱与关怀,也不仅仅是宽容、体贴的行为,而是真正断除自我、无有二元分别。菩萨们不会局限在是否温和谦卑或者是否脾气暴躁上,更不会局限在行为是否符合人道主义上。许多人无论表现得多么关怀他人,当想法未能如愿时依旧会内疚、自责甚而愤怒,因为他们都陷入在自我中心的危险中。

在修持菩提心时,我们要培养悲心。但培养悲心的基础是,我们需要先认识到没有什么人可悲,因为痛苦并不真实存在,否则我们将成为自己悲心的受害者,我们早晚会失去信心与毅力。

我们如何才能升起永不放弃的悲心?那就是接受一点,一切都是自心的产物,于心之外,无一实存。

佛陀曾对一位菩萨说:从首次受戒起,直到证得十地果位的最后一刻,菩萨将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世间,然而十地菩萨的一个证量,就是理解所有那些无量阿僧祇劫的历程,都像火焰中蹦出的火苗一样转瞬即逝。

同样的,当一位菩萨对佛陀说帮助众生实在是太痛苦太困难时,佛陀说:想象一位母亲梦见她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卷走,在这绝望中她自知无能为力但仍旧为拯救孩子不在乎自己的一切福祉与安危,也不考虑要花费多久时间付出多大努力,于是她跳下河,最终救回了孩子,然后她醒过来,梦中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以及花费的时间都实际未存在过,任何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幻相。——这就是佛陀阐述空性的一个例子。

有时我们自认为从轮回中苏醒了去救度众生,其实都是我们还在轮回中做梦。

一切因缘的聚合都让我们的梦更显得真实。我们在菩提心的羞耻中,需要确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文:扎西郎加仁波切

来源:中国佛教网

下一篇:心里一定有佛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