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自己观念的需求,也是我执

2018-09-27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最近的对境,多到让我怀疑自己的修行。八月底,修习七因果之“知母、念恩、报恩”,那一周妈妈师兄就老找我麻烦。九月初,学到自他相换,在西园做义工,对境又来了。

当时,我们根据实际人数来增减每桌坐垫,有师兄就直接从别的桌拿了坐垫往自己负责的桌补充,而没有从公共区域拿坐垫。我心想:“怎么可以这样呢?你拿了别人的,别人又要补回去,这么‘自私’的行为,是师兄应该做的吗!

收尾的时候,按约定:将茶具集中清洗。因为在集中处没有看到人,所以就问一位师兄:“在哪里集中清洗啊?”。结果师兄提高了几度音量回答我:“这还要集中啊,当然是自己洗自己的”。我心想:“好吧,不守约就不守约吧,反正都要洗的”。

再后来,我问及茶具等物料清点归还的事项(因为是我借来的),负责此事的义工一副事不关己并处处针对的的神情。我心想:“做过几次义工,还从来没有集中遇到过这些情况。为了不引发更多更大的对立和烦恼,我只能选择回避,惹不起,总躲得起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处理方式,也是我常规的处理方式。

直到第二天晚上,智振师兄分享到:“我执,如影随行,满足自己观念的需求,也是我执。”我才开始看清楚这次起烦恼的原因背后,藏着深深的我执。八步骤中的第四步说:“把经论所说的问题和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现实生活中,我常常有自己的标准:利他的、团体的、道德的等等。这些标准从本质上看当然是好的,可是,如果我为了满足自己观念的需求,而把这些标准强加给别人,无论有没有引发烦恼,其实,自己已经落入了,带着美好外包装的凡夫心的陷阱。

想到平时的自己,对弱小的有情容易生起慈悲心,但对某些有情就不行了。比如同修师兄,比如自己的家人,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你是师兄、你是家人,怎么可以这样?”这种设定。当别人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做,还会生起烦恼,心里的想法是:“我都是为你好,你却不领情”“我们总要想想别人吧”;当看到对方确实“顽固不化”时,又会选择冷漠在避开。

因为我一直在喂养和满足“自己观念的需求”,也就是我执。而我执又容易形成对立和冷漠。就算我选择避开,已经形成的对立和冷漠,并不会自行消解,长年累月,对立的矛盾只会越积越深,冷漠的习惯也只会越用越熟。这正是我明明知道对立和冷漠不好,却还是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出来,自害害他的根源所在!

想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意识到我执的危害,想起“自他相换”中说:“把追求自己快乐的心理,转换到一切众生身上;把漠视众生的心理,转换到自己身上”。想到平时的自己,就是太在乎自己了,太在乎自己满不满意,而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对立和冲突。我应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凡夫心串习,替换为“做任何事都想着利益有情”的菩提心串习。

具体落实时,我又想起导师开的良方:“随喜他人功德,检讨自身不足”。当别人未能“满足我观念的需求”时,我首先应该不起烦恼。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积累,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方。而我也暂时不具备看清楚各种缘起的智慧,所谓的建议,可能往往是彰显我执的串习。如果需要我帮忙时,我也应该本着利他心、随喜心、欢喜心来和他一起完成,而不应该是“你不行了,下去,我来”这样的心态。其次,当我的建议不被采纳时,我也应该接纳,并做好无条件再帮助他人的准备,而不应该“你不听我的,好,随你了”这样的心态。

虽然一时半会还做不到完全地“放下自我,恒顺众生”。但我有信心,因为导师所教、从来不虚。我相信这颗缘起的心,在三级修学中,通过“做任何事都想着利益有情”的心行训练,一定可以实现“用为利有情的菩提心”替代“以自我为中心的凡夫心”,从而摆脱对立和冷漠,做到真正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同修!

文: 慈澄晨曦

下一篇:同喜一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