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要忘了这个人

2018-10-02 智慧人生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世寿72岁。

公历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对此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值得被纪念的人。

孔子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物,那一阶段,是整个人类文明崛起的时期。在中国,除了孔子,还出现了老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西方,涌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诸多智者。当时的印度,诞生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有文字可查,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

在物质和科技方面,古人肯定无法与现代人相比,但心灵方面,我们越向前行,越需要往回看,学习古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智慧。

21世纪的中国人,不管有没有信仰,都有必要关心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个时代,很多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认为西方的逻辑、科学才是唯一合理、正确的,除此之外的各种思想、尤其是传统文化,都可有可无。

对这种观念也不能一概排斥,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确不敢断定传统文化就是百分之百正确、可以全盘接受的。比如《孝经》这部经典,诞生在距今至少两千三四百年前,那时候的人类还是以农业、牧业为主,但这个格局早已经变了,后来,人类又经历了工业时代、科技时代,现在更是网络和智能时代,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模式,方方面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经典、教义能否完全跟得上这种变化,不好说。

但即便如此,一些优良的传统和理念,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否则,很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其实都与人心有关,人心的问题又与教育有关,而被西方文化影响的教育,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东方的人心。

有时候去一些西方国家,的确感觉到西方文化的不同,尤其在孝养父母方面。以后有机会我也想专门讲一讲。

像在美国,子女到了18岁就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不再干涉子女,大部分子女也觉得自己没有赡养的义务,跟父母就像朋友一样,只有极少数人会照顾父母。所以也有一种说法:“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年轻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这种说法不一定对,但这种情况在那边比较普遍。而且对于美国或者西方人来说,不依靠孩子养老是完全能接受的,因为他们的传统就是这样,总归会想办法度过晚年。

但是很多华裔家庭,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就有点不伦不类了。父母是东方的思维模式,到孩子18岁以后,还会不断供他生活、读书,不让他出去打工、自立;而孩子接受的是西方思想,长大后只管跟父母要钱,不懂孝顺。父母心里很委屈,经常抱怨:“我对孩子那么好,辛苦赚钱供他上大学,现在他都不理我。”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世界早就变成了西方体系。

在这样的家庭中,两代人的思想就会产生很大隔阂。第一代华人还抱持着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孝顺观念,而第二代、第三代华人,却基本上成了西方人。

藏族的很多孩子到了西方也同样如此,只是表面看起来有点藏族的血统,但实际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跟西方人一模一样,对西方文化完全适应。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讲一讲我们的传统文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出自《诗经·大雅》,是《孝经》中引用的一个教证。“无”是无论如何;“念”是念念不忘;“尔祖”是你的祖先;“聿”是遵循;“修”是实践;“厥”是传统、传承。意思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你都要念念不忘祖先传下来的、极具价值的这些美德,追随它,实践它。这句话很重要,希望大家能记住。

我们的确要这样做。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哪个宗教,都要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无论走到哪里,最好不要忘记。

尤其去西方读书的留学生,很多都忘了自己的根,本来不同民族有各自珍贵的习俗、文化、信仰,但他们好像全都忘了。

这个教证就在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变成什么样,都不要忘了祖先留下来的这些非常有意义的传承。

如果信奉佛教,不要忘了佛陀、龙猛菩萨、寂天菩萨……传下来的法;如果信奉儒教,不要忘了孔孟思想;如果信奉道教,不要忘了《太上感应篇》《报父母恩重经》等等的经典;

……

很多有智慧的老法师、教授,对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和热爱,他们并不是口头上的夸夸其谈,而是付出了实际行动,在维护、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所以,不管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有信仰还是没信仰,都不要盲目跟随西方的某些现代文化,把自己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全部扔掉。它们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一旦舍弃,可能会再也捡不回来。

摘自索达吉堪布

《孝经讲解》《你在忙什么》

把 根 留 住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下一篇: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