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笔下的光影世界

2015-11-06 智慧人生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在这个曼妙佳和的小宇宙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和散落在荷塘里的银晃晃的月光组成的明暗变化,对应了小提琴奏着的名曲里的音阶的高低音符的强弱更替,二者达到了自然宇宙层面的高度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现况的真实,而是理想的真实。它经过作者心灵的过滤和心智的遴选,将“如鬼一般的峭楞楞的黑影”略过不提,用慧眼有意地模糊淡化。这是艺术的创造,也是思想的飞跃。于是,这条小煤屑路,就成了许多人共同探寻的解脱苦恼的智慧之路,光明之径。

“眼若蒙尘,便不能视物;心若蒙尘,便不能发光。”朱先生笔下不只是一团黑暗,还有一片光明,并且还有树木受月照形成的画在荷叶上的倩影,这是若荷般的心的花瓣在静夜里给自己也是给别人发出的微弱的光。这光束随着作者诗文意境的扩大而弘展。于是我们看到了光与影和谐统一的美乐的圣境。保持素净之心之于人是多么重要啊。否则,一个人一旦自己心灵遭了污染,又自以为这世界没有了光,没有了希望,在心,在眼,都只剩下浓黑和苍凉,连影子也看不到了。请相信,光是不会被消灭的。如果把人类共同追求的善性比作发自同一光源的光束,那么哪怕有通天障碍阻隔,光依然向着原定的前方聚焦,形成美丽的高亮。只要世界的光源不灭,人们就不会放弃对光明的信仰。

可以说,在朱自清的眼前呈现着一个黑暗与光明对立的社会,强权压迫弱者的制度,而在作家的内心里却浮动着一个光与影和谐统一的世界,一片强与弱和平相处的乐土。

可以肯定,社会有光也有暗,并因此有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影子。光与影的和谐本质是明与暗的统一。如果我们用局部的狭隘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黑暗污浊的,但这是不真实的,因为在黑暗的另一端分明有着光明,它们共处一个整体,彼此交相渗透融合。我们常常看不到和谐统一的这一面,但我们至少要看到事物的两面。以消极心态看它,世界是晦暗丑陋的,用积极心态对它,社会是光明美好的。光与暗总是不断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光被遮挡时,我们要耐心地等待。“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就要来临。”(普希金)如果我们惯于用偏狭的晦暗的心灵来排斥世界,那么我们需要改变一种思维习惯,减弱这种思维态势带给我们的惯性。面对空谷,可以想到悬崖峭壁,也可以想到栈道桥梁。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以曲笔来描写他所处的社会,写得很真实。既不赤裸地美化,也不无限度丑化,写美,写出美中不足;写荷塘月色的雅致,写出生活中的妻子和孩子这些凡人俗物。不过,他创作的目的,在精工描画独特的艺术天地,以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起到一种感化社会成员的作用。读者所以爱读其文,不只是赞赏作品有可赏之处,还在于其人心品有可鉴之地。

碧叶粉瓣,月色树影,明珠、星星、梵婀玲渺茫的歌声,刚出浴的美人(挡光的淡淡的云,树木),组成了一个朦胧宁静素净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第一层面的艺术境界(意境)。此处实写北国清华园的荷塘表现出美中不足。

少女少男,轻快的小船,灿烂的阳光,碧荷、红莲、歌声,辽阔的天空、飘动的白云,组成了一个光明圣洁高远的生机勃勃的艺术境界。至善至美。此处虚写江南荷塘显得尽善尽美。

烦躁不安的灵魂无处寄放,因了荷塘月光,借着采莲日出,受到荷香月色与金辉的洗礼,心灵转作素净和雅致,优美且柔和,平稳地安置于生活的幽静的角落。心情从快乐而归于恬静,终于有安然归家的美好结局。因痛苦而思荷,因思荷而离家,因离家得以观荷,观荷不足联想起江南采莲,因采莲乐事走进书中,怀带恋荷余暖踱回家门。处世苦而出世,出世暂得于己而生乐心,因快乐而忘却处世之苦,因而有了再入世的安泰之心。以心灵出世摆脱现世之苦,这是朱先生解决灵魂归宿的路径,也是世人拔除苦痛之根的妙药良方。为了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积极调用了适合于这个目的的艺术手段并实现了高度的艺术融合。

这篇散文写了北京清华园荷花的清新、圣洁,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不能朗照,树木遮挡了月光让人无法看透其真容;由于缺水,更让人感到些微遗憾。作者创造的朦胧宁静素净的意境,存在着局部的缺憾。整体的朦朦胧胧的优美与内心暂时获得的淡淡的喜悦保持一致,深藏于乐境之下的小小的黑暗,正如心底里的淡淡的哀愁。尽管在荷塘这片独立的世界里,黑与暗不是主体,只是作为陪宾出现,但仍然像一条让人惊恐的乌蛇一般蛰伏于心底。因此,当作者听到虫鸣和蛙声时,伴随这种淡淡哀愁的孤单寂寞又浮出心池的表面。

这就引起作者对江南荷塘的倾慕,而文章也由实写转入联想部分的虚写。由实入虚,虚实相映互补,有力地拓宽了作品的艺术画面,使意境变得宏阔高远,心灵亦随之进化,心情复由淡淡的哀愁化为欢乐。这种欢乐伴随作者回家,不断地抑制着刚刚浮出心表的淡淡的哀伤。而荷香与月色以及金光洗礼了作者的灵魂,使其心境变得素雅宁静,心情归于平静自由,不受生活之苦环境之困束缚,而获得一种独立。虚写中的光明敞亮的境界不易得到,这恰恰表现出作者对着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心境变化与作品意境变化协调统一,文章结构层次变化与作者心理结构的重构同步进行。

余光中先生批评朱先生的散文多用顺序,即纵贯和横贯的顺式结构。这不一定是优点,但也未必是一种缺点。我以为,运用妥当与否是关键所在。朱先生要表现的是心理追求的有序的顺境,逆序方式适合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自己的反思,用在《荷塘月色》这样的表现和乐理想国的文章里不尽合适。这是因为文章的外部结构特点受内在的质性决定和支配。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朱先生散文实现了这样的统一。

这篇散文从离家思荷开始,以回家恋荷结束,中间写出外观荷,以荷为线贯穿全篇,为读者描绘出一条鲜明的心理轨迹:烦躁—宁静—喜悦—孤单寂寞—快乐—宁静,并由此形成描写抒情的递进层次。这种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与作者心理历程的完美保持着高度的默契。

横贯式的叙述结构使叙事线索,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并借此形成描写、抒情的层次,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细致的描摹,为间接抒情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心理描写直接抒情使得文章的情感主线分明,有利于揭示主旨,为间接抒情服务的景物描写令情感更深厚更含蓄,增添文章的韵味。叠音词的使用,增加描摹的功效,强化了抒情,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象征之物具有寓托作用,更具表现光明圣洁快乐这些抽象意义的力量。而象征手法的使用,虚实动静描写产生的对比衬托,更使借景抒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在一篇文章中,艺术技巧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内的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共同支持主旨的表现。

朱先生的散文艺术技巧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其思想内容也给我们不少启迪:

天空的乌云由暖照来驱散,心灵的暗室用乐观的情怀来照明,社会的黑白由公正的法制来厘定。

身体不能脱壳,那就让灵魂出世吧。(《现世里的童话》)

莲芯可以解毒,苦难可以降解心头的傲气;荷的世界会促使社会和美,平心静气的文章可以陶冶高贵的情操。视角决定人的内在品格的形成。把目光聚焦于月色喜爱的荷塘,心趋向美丽;把头抬起仰望苍穹中的那一轮明镜,心自然走向高贵。

不是家破坏了我们的心境,是我们破坏了家的和谐。一个爱家的人,不管做暂别还是远行,终究还会回到他们曾经迫切想与之分别的家。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以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的摇曳多姿的光影世界。

来源:出国留学网

下一篇:原来最艰难的不是放手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