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2015-08-29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无畏给你真正的快乐

这也是我的体验之一,我把自己的体验与大家分享。我不仅在分享我的知识,也在分享我在「体验上」的认识。这是非常自在的感觉,充满快乐与满足,超越言语的表达,你必须体验这种感觉。要体验这点并不太难,许多人可能认为,要做到这点必须很有学问、很勤勉,必须是一个佛教修行者或信徒等等。我不认为作个非常认真的修行者是必要的条件,而是在于你必须作出审视。现在你没有对任何事物作出审视,盲从附和「我」,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会跟随,我执是如此强大,你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都是我执的奴隶。简言之,无论我执说什么,你都义无反顾的追求。

你从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只是盲目地追求,虽然感到很疲累,还是继续追赶,追啊!追啊!你继续追赶,只因为我执想要某些东西,使你感到疲惫不堪。不仅如此,你生活在恐惧中,没有无畏的自由,没有机会体验真正自由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你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只有无畏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缺乏无畏,你又怎么能够找到所渴望得到的真正快乐呢?其实每个众生都渴望得到快乐,无论你是修行者、商人、女人、街上的路人等等,都喜欢得到快乐,都在寻找快乐,但是所得到的并非真正的快乐。你们可以自己去判别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我不能代表你们发表意见,因为我们都是个体,有不同的观念、感受与体会。然而以我的经验来说,我们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反而因为不快乐,所以很容易生气。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恐惧,恐惧因「我」而存在,恐惧与「我」互相交缠,有如涟漪般连绵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我们不断寻找快乐,但是在寻找快乐的同时,并没有发现恐惧和「我」的真正影响。

说到这里,人们会认为已经触及宗教的话题了,但是这并不是宗教的话题。我本身没有很强烈的宗教倾向,或者应该说我并不想如此。可能我是在信仰一个宗教,但是我宁可自己没有任何一个宗教信仰,的确是这样。我个人从未提倡宗教,为什么我应该提倡宗教呢?人们会觉得当你提及无明,说到无明是这个或那个的起因时,就会认为你是在谈论宗教的话题,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通常会把宗教当作一种实在而可靠的东西,例如某样东西制造了其他东西,例如相信上帝,上帝就会赐予快乐,而为了得到快乐,必须取悦上帝,或者你会想到所谓的佛陀,你必须取悦佛陀,让佛陀开心,佛陀才会帮助你开创快乐的生命。如果你有这个想法,这即是宗教,这绝对是宗教,而且会增加你的烦恼。

宗教可使恐惧倍增

我谈的是自己的看法,仅是我的想法。宗教会使现有的问题倍增,如果我相信佛陀应该眷顾我,那当我不开心时,佛陀就必须负责。一旦我非常不开心,可能就会埋怨佛陀,这表示我已经有很大的烦恼,佛陀也有很大的烦恼,但是谁又会关心呢?可以确定的,是我已经有烦恼了,因为我不快乐,所以埋怨佛陀。我等待佛陀为我做些事,有时候基于无明的驱使,会认为因为佛陀的眷顾,得以享受好时光、享用好吃的糕点和茶等诸如此类。但是这些并不是佛陀的赐予,而是你自己泡好了茶等等,这是你的业力,我们使用到业力这个字眼了。业力即是因果的法则,如果你有所活动,你的行为举止会带来结果,这即是业力。

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自己耕耘一切,想得到的必须亲自耕种培养。他说:「我出现在这里,仅是为了指导,告诉你万物的运作方式,如此而已。」因此,我所说的「我执」这个东西必须被理解。无论你是佛教徒、哲学家、修行者、信徒或非信徒,必须明自制造问题的是「我」。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你认为「我」对你而言,并没有影响。

首先,如果你确信并对自己有强烈的信心,其次,你已经认识「我」而且认为「我」不会给你带来问题,如果你对这两点确实完全理解,那么很好,因为你已经证明了「我」不会带给你任何烦恼。否则你必须认识「我」,因为「我」是一切的起因,至少「我」似乎像是一切的起因,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别对「我」有任何憎恨,憎恨绝对没有益处。我认为憎恨只使问题更加严重。

宗教经常带来憎恨的念头,让你有内疚的念头和内疚感。内疚其实即是憎恨。你憎恨某件事,然后感到内疚。这产生恐惧,加倍的恐惧,宗教可恐惧培增。许多佛教徒变得笃信宗教,佛教也经常被归入宗教里,其实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佛教根本不是宗教!我可以代表佛教说句话,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有权利和资格这样说:我百分之百肯定佛教不是宗教!我不能代表其他宗教发言,但我可以说,佛教的教义根本不是一个宗教。因此身为佛教修行者,或者更准确地说,身为灵修者,我们不应该将佛教「宗教化」。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会使你加倍的恐惧。你平时已经有基本的恐惧,然后宗教再给你另一种恐惧,结果使你产生更多的恐惧,在众多令人烦心的事情上再增添烦恼,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是反对宗教,而是须如此实践。

我们必须活在实相里,而非活在幻想中,认为在你头顶上的「某地方」发生某些事情,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实相有两种:一种是你可以看到、想像得到和触摸得到的实相。还有另一种实相,即是「我」,必须找到「我」。如果「我」存在,你必须寻找到「我」,检视「我」在哪里。「我」在自己的身体里吗?「我」在头脑里吗?或者在手里?在脚里?「我」到底在哪里?「我」是什么形状呢?这是你需要努力寻找的——「我」的实相。无论「我」是什么以及什么形态都没有关系,「我」只是实相的另一种面貌。

文:嘉旺竹巴法王

来源:每日一禅微信

下一篇: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