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387 条微博 获赞 275
  • 孔子讲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而道家教诲我们“正己化人”。正己,要求自己改好,改正,修身、格物;而不要求身边的人,他就不会有埋怨。甚至于当我们真正做好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你就感化他了,这叫水到渠成,这叫知所先后。正己是先,化人是后,正己是本,化人是末。

  •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个人行善,其实都是在一个举手、一个投足之间。我们赞叹人就是行善,我们毁谤、陷害人就是造恶了;我们扶人一把是行善,我们推人就是造恶了;都是在这个一念之差。

  • 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积累?从哪里培植?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一个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贤教诲,他可能从小就在利益这个社会。

  • 家庭不是教追名逐利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责任的地方,家庭是付出的地方。

  • 当我们懂得去爱护别人,就一定会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家的感觉是很欢喜、很温暖的。

  • 什么是“信”?人讲出来的话叫“信”。当人的信用不是一诺千金,而是那一张法律的时候,事实上人已经无信了。

  • 古人云:“身教者从,言教者讼。”你有身教,他就会跟着你学、你做;言教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没有做到,最后孩子一定不服从你的指导。现在孩子为什么教不好?因为大人没有以身作则。甚至孩子在劝你:“妈,不要打麻将了”,你还打他一顿,以后他还会不会听你的话?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能尊重你。

  • “礼节为治事之本”,一个孩子在家里都不干活,都不帮忙,他不可能以后能做大事。在《孝经》里面有提到“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从小懂得帮忙家里的事物,他这种潜移默化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转移到他往后做事上,不要小看小时候这一些处事做人,都跟他往后的人生息息相关。

  • 古人对这个心性的一种观察非常细腻。所以我们刚讲到的,节俭能够时时想着可以去帮助别人,甚至于是我们在用水、用电,都能想着省下来可以给世界的人用,我们的孩子从小都是这样的心境,那他的后福一定大。胸怀天下,胸怀世界,那孩子每天洗手都在积福,每天吃东西都在积福。

  • 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要长时薰修,所谓“厚积薄发”,我们必须有恒心的去学习,不能间断,三日不读书会怎么样?对!所以不能间断。你假如读两天休三天,绝对没有效果。

  •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老祖宗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下一代教好,而且要愈早教愈好。

  • 很多朋友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借口。任何事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做得很好。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有一个功课一定要学,就是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要能推辞,把时间用来做人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

  • 人为什么不能有恒心坚持去学?因为他的信心不足。所以任何事情要能成就,信心是大根大本。比方一个家庭,夫妻之间互相信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之间不信任,那这个家就不可能会兴旺。

  • 当孩子没有志向的时候,做父母、做老师的就一定要营造机会,让孩子去薰习圣贤的风范,孩子才会有远大的志向。

  • 取人之朴,恕其愚。一个很朴实的人,他可能还是有比较,他很单纯、很纯朴,有时候一些事他还不是很懂,你要包容,他涉世未深,还没受很多污染,可能有时候一些见识也不是很广,你要能包容。不要对那个很纯朴、很憨的人,“连这个都不懂”,那他就很难受了。你要用他的特质,慢慢的栽培他、提升他。

  • 父母对于子女要慈爱,但是绝对不能宠爱。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养出来的,绝不是被宠出来的。

  • 人生有限,要看书就要看几千年来确定是真理的文章。而这一些文章也不需要你看很多,小小一本,可能你人生就受用不尽。

  • 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从根本着手,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心。行为是心的反射,言语、动作都是心的写照,心与行是分不开的。当我们的心是为别人着想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就是利益他人,所谓心行一如。提升一个孩子的道德学问,从何处下手?从他的存心下手,直截了当,所谓一真一切都真。

  • 人要没有嫉妒心,才会处处看到人家的好,进而去学习,所以要先放下嫉妒。假如我们看到人家好,那个感觉酸酸的,那要赶紧观察,这是严重的烦恼。

写微博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