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更多...


所谓“得失”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已

核心提示: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


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


如果你感受得到,其实每个人都是菩萨!

【提示】本文为寂静法师受邀参加首届【财富智慧:如何高效投资与经营】精彩授课内容节选。  曾有很多人问我,自从接触了正信的佛法,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正能量,生命得到了向上的指引,但是还有无数活在苦难中的芸芸众生,他们依然生活在苦难的感觉中,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也觉醒,行菩萨道,共同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感受跟想象是生死的两个病根

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他说,我今问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出家,你阿难尊者是王子嘛,你愿意舍弃世间的五欲,跟随佛陀出家,过清苦的生活,那你当初你说是攀缘佛陀的相好,你为什么出家呢?你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嘛。你说,哎呀,我要出家的话,我没准也像佛陀一样长得这么庄..


感受我们自己的心

常常,我们能感觉到自己心的变化。同样的一颗心,却时冷时热,时阴时晴。看到喜欢吃的食物,就想尽归己有,先尝为快;听到不喜欢听的话,就会排斥,不惜舌战也要辩个输赢;对于朝夕相处的同事,常感到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听到善人善事,内心会欢喜而感动不已。同样是这颗心,面对人、事、物时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喜欢,..


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弗”,则是否定义。..

念佛的感受及心路历程

问:想听师父分享现今念佛时的感受,及师父念佛的心路历程。大安法师答:念佛各人可能感受都不一样,或者跟自己念佛的目的有关系,还有每个人的信心有浅深,修行的功夫有勤堕,念佛的时间有长短。虽然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你只要至心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愿光明,就会摄受我们。我们只要真的在这光明当中好好念佛,..

圣严法师《随时转换主观的感受

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没有“五蕴皆空”的智慧,就会执著五蕴所构成的自我,持续不断地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与痛苦。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想法、价值观所产生的执著,这种执著有时会与客观事实,以及环境里的人、事、物产生对立,既然有对立,就容易发生磨擦、..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己是否能得到回馈,因此能体会解脱的快乐。可是,在世人的眼里,这样不停为众生忙碌是很辛苦的。可见,苦与乐的感受因人而异,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其实,苦与乐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心中主观的感受,并不在于身体的感受或外在的事件。例如,我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而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