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 更多...


对大乘行人而言,为何特别要注意不能生嗔恨心?

问:对大乘行人而言,为何特别要注意不能生嗔恨心?索达吉堪布:《大宝积经》云:“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贪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瞋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痴心相应而犯于戒。世尊!如是菩萨于三犯中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瞋心..


以智慧对治嗔恨

当我们不被尊重,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往往会生起嗔恨心。其实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有人来伤害你,说明你曾经伤害过他;有人不尊重你,说明你以前肯定不尊重他。从因果的角度讲,都是自己的问题。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境遇?就是自己业力的感召。我们都是发过菩提心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德。有恩必报,..


忆念嗔恨心的过失

其实学佛修行就是在对境中学修,最后才可以解脱成佛,这是最好的对境,也是学佛修行良好的机会,是提高自己、成就自己的助缘。当我们面对怨敌或者逆境时,需要修安忍。如何修持呢?首先,可以忆念嗔恨心的过失。嗔恨心的过失非常大,若能忆念,则对怨敌的伤害就无所谓了,也不会再计较了。他人伤害你的时候,心里想:我不能..


不要因彼此的不同,而产生无谓的嗔恨

寂天强调对治贪执的重要。因为本质上,贪执正是嗔怒之恶根。他举例说,若某人发现自己的房子着火了,那他就应马上将干草等易燃杂物搬开,以免火势蔓延到其他的房子。同理,一个人心中的嗔恨之火之所以能够蔓延,就是因为背后有贪执心供应燃料以助长火势。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割舍自己的贪执欲念。一般来说,大乘佛教所教..


保护善根,远离嗔恨

“缘来缘去,缘聚缘散”。应该来的就会来,应该走的就会走的,没有必要执着这些缘法。因为我们不明白事实真相才会这样。有人伤害我、打我、骂我、欺骗我……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叫自寻烦恼。整天这样胡思乱想,叫非理做意。是谁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是你自己,而不是对方。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


嗔恨心是把我们带往地狱的种子

对于“我执”,印度的寂天大师概括为“在乎者,多伤害”,非常贴切。如果一个人太过在乎每一个细节,那么任何人的一举一动或每一句话,都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现代生活,每天都需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过多的“在乎”,只会让自己感觉永远都在受伤害,总觉得大家都对自己不好,伤害到自己了。其实,这就是心量太小了,小到只..


寂天菩萨谈如何对治嗔恨

寂天菩萨说,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对治伤害和痛苦,那就是以漠漠的态度面对实际的犯罪者或加害人。他建议说:在许多情形下,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状况就会发现,许多行为其实是出于无知或无意之举,要不然就是双方在迫于情势之下的行为。情况若非如此,那些人又何苦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呢?所以一个人若是仔细考虑这情形,就会明白许..


嗔恨心的形成及其危害是什么

嗔恨心是把我们带往地狱的种子对于“我执”,印度的寂天大师概括为“在乎者,多伤害”,非常贴切。如果一个人太过在乎每一个细节,那么任何人的一举一动或每一句话,都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现代生活,每天都需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过多的“在乎”,只会让自己感觉永远都在受伤害,总觉得大家都对自己不好,伤害到自己了。其..


不满足感是嗔恨心的来源之一

我发现造成心理不快乐的来源,一个是阻挠我所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强迫我去做我不愿意的事,于是内心生嗔恨然后毁灭自我。此颂陈述滋养愤怒或憎恨的因素是「心理的不快乐」,但「不满足」可能是个更适切的字眼。内心那种扰人的不满足感和不对劲之感,正是使我们产生愤怒和嗔恨的根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避免这种不快和不满足..


修行安忍可以降低嗔恨心,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我们在谈论友谊时,大致可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有些友谊的性质并不真诚,它们是建立在财富、权势或地位之上。在这些情况下,只要财富等基础稳固,友谊就能维持。然而一旦这些基础条件消失了,那么所谓的友谊就开始动摇了。但另一种真诚的友谊是奠基于真正的亲密情感之上,那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分享和连结感。这类友谊之所以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