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之境界大师:一切都是因缘 人无所不能

2022-11-01 佛教故事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再来看第三题,表达心意,发起菩提愿。

本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培养一种顿悟智慧。

内视智慧有三个关键点:保持清净心,这样观察十件事,最后的结局是发起菩提愿。

这个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学佛之后,可以研究三个重点:第一个是业,第二个是空,第三个是真。

我们刚学佛法的时候,大家都是从因缘修持佛法,基本无一例外。我们在学习之初,面对的都是这些因和因,而我们学习的重点只有一个,叫做“信业障,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刚开始修业力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是业力思维。“一切都是因果报应,人无所不能。”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喜欢快乐,那么我们呢?想办法减少我们生活中的罪恶业,想办法增加我们的善业。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错,过程也没有错。

但我们信业障之果,断恶修善,结果一出现,问题就来了。你看一个人的内心,他是惭愧的,卑微的,但是来世快乐了,他就会忘记自己是谁。一个人开心了,就开始释怀了,羞耻心也就消失了。他已经忘记了前世的卑微和羞愧的心态。这个时候,一个人的羞耻感消失了,反而想主导这种快乐。因为没有人会满足于生活的幸福,那是一个无底洞。

他不只是追求快乐,他要主导这种快乐,让它永远存在,让它满足他的愿望。不幸的是,这恰恰违背了因果报应的法则。因为因果报应,不是你能决定的。

首先,你要知道这种快乐是怎么来的。如果这种快乐是你创造的,那么它当然会听你的。但是,这种快乐是因缘造出来的,所以这种快乐是否存在,去了哪里,是因缘的决定,不是你的。但是,当我们其中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你看一个人的福分,他觉得他可以主宰:我要买电视,所以我可以买电视;如果我想买房子,我就能买房子。他在某种因缘中获得了自由,所以会产生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人生的错觉。其实那是因为你的祝福还在。玩得开心就试试吧!当你的善业耗尽,你连一杯水都喝不下。

当然,在好运出现之前,一般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在这种因果报应的方法中,我们谦卑而可耻地一次又一次地做好事,然后轻松地享受快乐。所以生活就是活在这样的循环中:当你享受你的福报时,你又回到了过去的谦卑;当你开始变得善良和快乐时,你就忘记了自己是谁。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轮回在天道和三恶道中不断变化的原因。享受快乐的想法没错,但重点是我们想主导快乐,这个地方有问题。

佛这样看我们不是好主意,老是讲天人相乘也不是好主意。——他要么享受快乐,要么享受刀山的油锅。

佛说,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方法:“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这是生灭之法;生死已毁,沉默是乐。”干脆,放弃你的幸福!看这个意思,你没有资格享受快乐,因为当你享受快乐的时候,你就会放松。圣人享受幸福的时候是自在的,而普通人追求幸福是有问题的。幸福本身没有错,因为它本来就是善业诱发的。它有什么问题?这是因果报应的法则。有什么不好?但我们买不起,我们会想主宰它。

于是佛说,好!既然有这种攀比之心,那就先放弃自己的幸福吧。先怎么样?先培养无常的观念,这种快乐的本质就变了。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打击。

我们对一切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它必须是稳定的。我觉得没有人得到了幸福就想失去。要么你不给我,然后你不拿走或者销毁。

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的快乐都可以被摧毁。既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种得失的影响,那佛祖就是要我们放弃快乐,先追求宁静!佛说:“那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方法。观其无常无我,趋向涅槃寂。”哦,这就更奇妙了!我们从苦中作乐的心态提升到追求寂静。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三界轮回。“罪从心悔改,心死了,罪也就死了。”当我们不再追求三界的幸福,那你就可以告别三界了,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你。

也就是说,我们会从一种快乐的观念提升到一种追求寂静的观念,也就是从有相因缘的研究提升到无相空的栖居。

所以我们在《法华经》都学习之前,大概只有两种学习重点:要么在因缘中追求快乐,要么在空性中追求寂静。这两者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追求快乐和寂静的功德是什么?

那么佛祖,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因为佛是在“逗他”。那是你喜欢的,那是你喜欢的,所以佛先满足你的需求。

其实,追求快乐和寂静并不是佛的内心世界,佛就是众生说的佛法。

文:97su.cn

下一篇:付出就是给自己种下福田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