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大师:什么是“一花一世界”?我终于想通了

2022-10-28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那座寺庙

《楞严经妙藏真如性》第七课

-很明显这不重要-

所以中,大观小,能变则事,与佛同。

因为身体是我们的法身,而不是浑浊的五蕴之身,所以叫做圆满的光照,叫做光明的身心。头脑是一个灿烂的头脑,一个开放清晰的头脑,而不是局限于我和我自己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认为我存在,第六意识每天向外爬,传达与我认同的妄想。

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住在固定的道场,在一个毛头上就可以呈现和覆盖全国。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末一发,现宝王刹。这是怎么发生的?这里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众生,包括凡夫俗子,异端,甚至小乘。他从一开始就执迷于自己,丢掉了我们刚刚讲的黑板,一下子就锁定了黑白的区别。

失去了心,就会被事物改变。如果你忘记了白板的整个状态,你会被黑色字符改变。如果你能意识到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仅对外在的东西随心所欲,你的内心也不会被事物所阻挡。一旦我们被转移,我们将被封锁。如果你没有被调走,那也是可以的。不仅不会被它阻碍,还能为自己转移事情。

现在的我执着于自己,执着于自己会阻碍我们的初心。我们可以用这个法律意义来打个比方,比如一切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包括我们的思想,都是水。都是整水,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突然在水中间,如果我们把水积成冰,掉了几块冰,这个冰水本质上是水吗?

但是一旦结冰就会把水堵住,所以能把水堵住不是吗?这时候我们就被称为被事物改变,因为虽然是水,但是它结成冰之后可以阻碍水的流动。

现在,如果我们能回到我们的遐想,我们可以改变事物,把一切都变成我们自己的。这就像把冰融化成水,水自然不会碍事。现在这么有用。在这里,我们如何改变事情?这句话:如果我们能改变事情,我们会走到一起。在《祖师笔记》中,列举了三个方面的改物做法。虽然我们很可能没有机会用这种方式去练习,但是当我们以一种正常的方式去开会时,它有时会起到帮助和纠正的作用。怎么改变事情?首先,他观察行动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开始在乱世里转。

是为了转身,是为了看清虚幻,看清自然。从万物的本源来说,首先我们现在执着于本源,看不到性的空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缘起性空中相遇,所以叫做忘尘入性。

我们对六道世界的六种外在感知,这些虚相和尘界,先把它们挡在外面,看清我们的本来面目,进入自然的空性,就上去了。所以首先要观察行动的力量,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做出具体的意图,并且时时刻刻观察这一点:一切相都是假的,这是其一,改变事物的开始。

其次,要修行,要用性来融化尘埃。练就是观察久了,慢慢的一遍一遍的积累,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功夫。这是一门功夫,练久了就会产生好感。你说的用性融化尘埃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一切都是空的。这种人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也是我们所说的可见性。后面讲到,就开始讲这个法律意义了。

现在,我们仍然觉得看到性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不再是傻子给他看性是不混杂的,牢不可破的,不朽的,仿佛这个看到性在我们身边就是一个聪明的东西,但最后是什么呢?这种能见度也体现在一切事物的尘埃中,一切事物本身就是这种人格的体现。

也就是尘与性的世界,是同一个身体的两面,在世界上看到性,所以性把尘化了,慢慢的化了,化成了现在的东西,这是以修炼为基础的。现在可能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体会不到,因为这里真的是修行很深。

第三个是入定的力量,一个是观察的力量,第一次体验,还有一个是修行的力量,第三个是入定的力量,就是住在里面就不动了。如果不动,会有什么神奇的效果?这叫以同样的方式遇见事物。这个时候,不要刻意追求真相。挡在路上的一切都反映了真相。

所谓不可思议,最著名的公案,就是在维摩诘和维摩诘,没有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阻碍,所以叫相遇。同理,既然没有障碍,那就体现了性解放的本质,所以叫“一切无障碍”,这是第三种境界。它和一切事物一样,就是这个事物和原因是一体的,事物之间没有障碍,体现了这个原因。

叫做如果你能改变事情,你就会走到一起。因为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与如来练习,直到最后,我们在与如来在一起后发现,这不仅是可见的本性,但我们不打算再一次告诉你这个可见的本性。它遍布于整个法界,甚至在此之前,我们所有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被命名为清明。为什么一切佛菩萨在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就知道了,看到了?他趴在你肚子上研究了吗?你写论文了吗?他在礼物之前观察它。为什么他在这个《楞严经》后面说世界之外的一滴雨的因果只是一滴雨?为什么?是因为都叫“性清”,遍法界,见性开。

我们如何打开特定的对象?听完之后,我不会思考,我迅速来回转动这个物体。事实并非如此。当心和物是两个点的时候,也就是见点和显点同时充足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的见点就会分裂,水平转动,我们就会妄想。

一分为二地看相位,就像这两个麦克风一样。只要这个一分为二见相而不取相,只要不取相,就跟蜗牛的两个角一样。你说转,它怎么用一个转另一个?只要这个角的那个没有得到相点或者相点,自然就不转了,转不动了,自然心就转了。

所以说到根本不取相,什么都不能转。不动就叫真转。叫做如果你能改变事情,你就会走到一起。不动

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是什么境界?就解脱不思议境界。有时候觉得我们自己现在能不能够遍至十方国土呢?我们的心性始终就在,但是我们的妄相上局限在这里了,不是不可以,有可能性,但是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这叫做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不动道场,如如不动,这个身心不动叫做体自在,身心不动了,,体自在完了以后还有用自在,体自在可以说以观行力忘尘入性,以修习力以性融尘,这是属于体自在,不动了,以证入力会事同理,就是要起用了,起妙用了。

什么是妙用?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为什么这里讲到于一毛端呢?毛端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毛孔或者汗毛,汗毛顶头,我们身上长的一根汗毛,几乎都看不见了,这个汗毛的顶头你能观照的到吗?很小的,这个汗毛的顶端就是我们每个人,这属于正报。

正报里面的最小的一个范畴,十方国土,也就是说,佛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属于我们依报里面最大的一个范畴。居然依报最大的可以融到正报最小的,佛打的跨度比喻有多大,到两个极端,可是毛端可以含这个国土,这叫做以正报摄依报。

这个国土可以在毛端之中,这是以依报入正报,依正不二,事事无碍,所以叫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就叫做广狭自在无碍。在《华严经》的十玄门里,说出来都可以吓一跳的,原来真实的宇宙万法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大没有小,没有广没有狭,整个它是相互相融的,在这个毛端里边看国,国也不会变小,小中可以现大,在这个国里边,国外边,在国外边观毛端,这个毛端也不会变大,大中也可以现小。这是什么境界?这就叫不思议解脱境界。

打个比方:好比一尺之镜,就一尺长的这一面镜子,只有这么大的镜子,可以现千里之境,一千里的外在山河大地之境,前一个是镜子的镜,后一个是境界的境,一尺之镜可以现千里之境,而外在的境在这个照镜子的这个镜里边它不会小。那么这个镜子,含了千里外边的境,它也不会大,相摄相融,没有障碍,这是不是叫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呢?成佛了以后是什么?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诸佛菩萨,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扔到十万亿国土之外,这其中的国土里面的人都不晓得,没感觉,这是什么大的神通妙用呢?何况我们十万亿极乐世界的国土往生一下,大家都不相信,觉得不可能,小儿科,华藏世界,娑婆跟极乐在一个层,都在十三层,这已经太近了。华藏世界可以随时出,随时入,何况娑婆跟极乐呢?

我们一定要相信,虽然我们现在现前不能证入,以证入力,但是要相信我们的心性法尔具此功德,法尔具此威神,就是它天然就具足这个能量,一点都不是强加的给它安立了,或者创造出来这么一种巨大的能量,是法界宇宙的万法规律就是这样子。

远的咱们不要说了,打个近的比方,在佛门里面有一则公案:

曾经有一个江州的刺史叫李勃,他问归宗禅师:你们佛教里面所说的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就是说须弥山可以入到一个像麦儿一样小的一个果实里面,一个种子里面去,这说得也太神了吧!谁相信这样的事呢?有可能吗?

江州刺史当时以学问见长,读书破万卷,读了好多书。这个禅师就问他:听说史兄,刺史您老人家读了好多书,知识很多,是不是这样的呢?

刺史一听说,原来和尚都知道我有学问,马上就得意说:当然是的。

说:那你的脑壳就跟椰子似的这么大,你怎么把那么多的书装进去的呢?

他哑口无言了,马上就悟到这个境界了。

我们的脑壳就椰子这么大,我们每天这些信息能量怎么装进去,怎么能装下呢?这也叫做于一毛端现十方国土,说到究竟处,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这个见性,所以这里就叫做显见无碍。它不是随着你的这个容器或者建筑的形状来以为见性也有格局,没有的,它是没有障碍的,遍一切处的,这是显见无碍第七。

十番显见之八,显见不分。显见不分的这一版块内容,开始又要颠覆前面的七种常规常情了,它不但显见,可以说离开我们的身心世界,而且见性就在万事万法之中,它又提升到这一层面了。所以这一品比较重要: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就是前面佛始终在给大众当机者说,认取见性为心,就是这个见性,多处在发明见性超然独立,好像与身与境,自己的色身和外境好像都无关。不断地把这个东西提炼出来,剥离出来,让阿难认识到。

这个时候,立一法生百弊,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诟病,听空就执着空,入有就执着有,他始终走不了非空非有的中道。所以显见不还一科里面有一句话,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就是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呢?

佛是这么表达的,但是我们听起来的话,这个见性不是我,是谁呢?就说明我是我、见性是见性,突然间就有了这么一个隔阂,这是人之常情。在不杂科里面也讲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呢?

又这么讲,讲得多了以后,阿难,包括在座的诸位,下意识地一定会从分别心中变现出一种灵明、活活泼泼的东西,湛然盈满在目前一样,好像这个见性,思来想去,法师一边讲,我也跟着听,好像真的有一种见性,就慢慢跟我们的身心分一为二。

我们是不是不断地在学习这个见性?不断地提醒大家有一个见性,下意识我们就会说,这个见性它将始终在,到处去找见性,这是人的下意识。殊不知,这个见性在这里又出了问题了,它并不是跟我们的身心世界截然分开的。见性不分里面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这里,阿难又白佛言,世尊,说假如周遍万物的见精,必是我的妙性,就是我的妙觉明心。那么这个妙性现在分明就显现在我眼前了,他觉得这个妙性,就感觉到好像就在我的眼前一样。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如果这个见性必定是我的真性,假如佛您说的见性,不断地说是我的真性,那么我现在的身和心,它是何物呢?因为好像见性剥离出来,佛不断地说,就是这个,这个才是真的,那么我的身心,它成了何物呢?

而今,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识,我现在的这个身心,确确实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分别的作用,在眼前的见性它并没有分别的能力。

您一直说到见性,它没有分别的能力来分辨我的身和心,如果见性实在是我的真心,若实我心,令我现在的身心才见到它的话。我跟佛对答的时候的我,这个能回答的身心反而不是我了吗?如果见性是我的真我,那我现在跟佛相对,可以跟您沟通,来理解您的法义的身心,难道不是我了吗?

既然不是我了,就跟佛您刚才说的物,能见我这个过失不是一样的吗?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只好惟愿世尊大慈悲,开发未悟之性。讲到见不杂的时候,佛就问了,你说不杂能见我,这个见是物呢?还是你的见?

讲到一个环节,如果见性就是物本身,那么这个物就是见性,这个物应该可以见你。相立在此,如果这个身体,我的身心不是这个见,另外有一个见可以见我的身心,可是我的身心现在又可以跟佛您在这里一问一答,有知、有觉、有见,现在这个身心反而不是我,说见是我,何异于如来说物能见我呢?就是这个见能见我,等于我也可以为见所见吗?

文:97su.cn

下一篇:宣化法师:欢迎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出家是最彻底的慈善”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