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寺怎么跟和尚打招呼?

2022-11-01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当你走进寺庙,你会遇到一些僧侣。你如何问候他们?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仪?这可能会让很多人不知道,想知道。

佛教徒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和特定的规则。比如一个寺庙的主持人叫“方丈”,也叫“住持”。方丈的意思是“活在世上,保持法律的传统”。一般人很容易把“方丈”写成“主持”,这不仅是书写上的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本义,即一尺见方的房间,也叫方丈房、住持房。寺庙中住持的客厅或客堂,也叫信帖、正殿、堂主。在印度,和尚的房子大多是一平方英尺,然后用来指住持的房间,后来变成了对住持的尊称。

住持之下,一般寺院都是四大头八执事。大班四头指导禅堂或佛家诵经堂,八执事掌管全寺一切事务。四大类之首,称为首座、西厅、后厅、堂主;八执事分别是监(库房负责人)、女主人(客房负责人)、和尚(也是纠察)、那威(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和斋堂负责人)、燎原(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和秘书。其中,维那司负责寺内的法律事务,做事时是众的领袖。如果寺庙里有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Vina也会受到惩罚,所以Vina的意思是维护纪律。

一些称谓通常用来表示对僧侣或俗人的道德和知识的尊重。这也是礼貌谦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个“法师”就是经常修行梵天,通晓佛法,能引导和教育众生修行的人。《程观》卷《华严经大疏钞》卷38列举了一个法师必须具备的十种美德:知法之义,能广为宣传,在公共场合无所畏惧,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说话方便,遵法,有足够的尊严,勇敢勤奋,身心无涉,成就忍耐。根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法师的种类可以分为念诵、念诵、讲解、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代僧侣的统称。完全有可能遇到一个和尚,叫他某法师。成为了世俗人呼家的最常用的敬语。

“三藏法师”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人,或简称三藏,是对精通三藏佛经、法度、学说者的尊称。在中国,从事佛经翻译的僧人通常被称为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甄珍、玄奘等人。在小说《西游记》中,玄奘被称为“唐三藏”、“唐僧”,三藏似乎是玄奘的专有名词。虽然没有大错,三藏这个名字别人可以用,但不是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个致力于禅修,熟悉禅修的比丘。因为禅宗在中国非常流行,所以禅师的名字并不局限于禅宗流派。所有修习禅道的僧人都可以称为禅师,如达摩禅师、道绰禅师、心心禅师等。比如《续高僧传习禅篇》年收的,有些人就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还用“禅师”的名号来赐与有名望的僧人。唐朝的沈绣第一次获得了“大同禅师”的称号。后来,禅宗六祖慧能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之后,获得了“禅师大鉴”的称号。至于那些生前有名字的僧人,最著名的是高宗,他在宋代被授予“大慧禅师”的称号。

“律师”又称律师、护法,是指专门研究、解释、念诵戒律的僧人。比如北魏的惠光,唐朝的道宣,怀素等。都叫律师,以精通《四分律》著称。后来指懂佛教戒律的和尚。至于现代法律职业,是指辩护者为律师,属于借用这个词,与d无关

“长者”,又称上座、首座、老宿、长宿等。指年纪大、发蜡高(出家时间长)、智慧品德优秀的大比丘。卷四,卷《集异门足论》列举了三种出席:(1)出生年份的出席是指年长的僧侣;(2)法会是指受过戒,学过戒的人。虽然都二十、二十五岁了,但也能荣辱与共。(3)世俗出席是指家中有护法财富的老人。虽然长辈是对长辈的尊称,但不一定是长辈。重要的是重视他们的美德。佛经又叫大佛家长老,徐欢佛教大护法,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称号。佛经中的圣贤,如将军,甚至佛菩萨,都可视为中道之师,称为大师或大德。卷七,《本事经》,认为有三种大师:如来、阿罗汉、学圣;在佛教中,中国不用“大德”二字指代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尊称。这两个名字不能用于普通僧人,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教领袖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想问一个和尚的尊称时,通常可以问:“师父的道名是什么?”

“夏商”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个和尚的法名是“慧普”,所以是“上至智者,下至凡夫”的意思。一般来说,千万不要问师父“贵姓”,因为按照佛教的规定,出家后是按照释迦牟尼的法脉传承的,即所有的僧人都以“师”为姓,他们只与法号相称。每个和尚一般都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豪只是他的剪发师傅、受戒师傅、传道士能叫的名字,其他人不能叫。弟子在家只能叫小名,叫小名的时候不能叫某某。一般应该叫某某法师或者某某老师。这些规矩是我们在接触僧人时要注意的,也是语言上的一种尊重和礼貌。

除了这些标题,还有一些常用的表达也要注意。比如其他宗教都用“灵魂”这个词,佛教徒称之为“神识”,而不是“灵魂”这个概念。

“礼拜”作为一个时间概念,也被其他宗教使用,意思是每七天在德国教堂祈祷一次。对佛教徒,称“星期日”而不是“星期日”。佛教徒每天都做功课,也可以说是一直做功课,不是周日,所以没有“周日”这回事。

再比如佛教对“慈悲”而不是“爱”的漠视,因为在佛教看来,有爱就会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会有自决,“爱”是痛苦的根源。而佛教讲的是慈悲,悲是指苦,善是指乐,表现了佛陀平等活着的情怀。

文:97su.cn

下一篇:大师:给林和尚的启示(1)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