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空”的本质是什么?

2020-01-05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很多人知道《金刚经》讲“空”,那么,《金刚经》中,“空”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许你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空,都存在一个空。其实,当你心中还存在有,这种空在你的心中,就是假象所幻化出来的。

佛陀四十九年讲法,中道是围绕空所展开的。因为事物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自己无法达成完美。过分的享受,就不懂得吃苦;过分的吃苦,就不懂得享受。只要让过分享受的人,认识到享受是空,让他从享受的幻境中跳出来,让过分吃苦的人,认识到吃苦也是空,这样,就能轻易地达到佛陀所说的中。

那么,再回头看,过分吃苦和过分享受,其实都是空的一种幻化。

须菩提问佛陀:“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诉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原因,就是你的心,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靠。真正要做到“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状态。

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这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空,并不是你想象出来的。

佛陀为了更加深刻地阐述“空”的本质,就告诉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告诉须菩提,所谓的微尘、世界,其实都是空。微尘与世界的概念,只是你头脑中形成的。只有将它去掉,才能真正达到“心无所住”。

人所认为的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当你的心中还有空,其实还存在对空本身的执著。也就是有“空”这个相。只有将对空的执著也抛弃掉,才会明白空的真正含义。

在历史上,对于“空”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所不同。

当年五祖弘忍,为了更加了解谁更契合禅宗法脉,让几位弟子各作一首偈子。当时神秀作的一首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是惹尘埃。”在神秀的心中,对空的理解就是,物质本有,污染属于外来品。只要将外来品去掉,就达到了空的境界。

慧能也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慧能的心中,世间万物,从来无有。无它无我,一切皆空。

由此,五祖弘忍认定慧能更契合禅宗“空”的境界,将法脉传给了慧能。

也就是说,外物的空,并不会使我们发生变化。内心的空,才是真正空的实质。当内心真正空起来的时候,才达到了佛陀所说的“心无所住”。

南无阿弥陀佛

下一篇:普门潮音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