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少欲,心灵坦然

2019-02-08 智悲德育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子二、安乐之特点: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中,是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我们随时都可任意安住。在那里,远离守护财产的痛苦,没有“你的房子”、“我的房子”的执著。(但现在藏地的有些山洞,洞口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声称任何人都不准入住,但他也不住在那里,听说已经六个月了,那个修行人还没有回来。其实山洞是天然的修行地,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你走后就不是你的了,其他修行人都可以住。)这样安住的话,能舍弃世间的各种妙欲,远离一切顾虑,无忧无虑、悠然自在地修行。

山里的修行人犹如日月运行一样,非常洒脱自在。莲池大师曾说:“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在寂静的山里,用野菜水果充腹,随便搭个茅棚就可以挡风遮雨,人生只要知足少欲,贪嗔痴烦恼会一时摈除。以前在云栖山,莲池大师住了很多年,调化了山中的很多猛虎。当时有一只老虎,时刻依随在他身边,莲池大师到山下化缘时,老虎也紧随在后,城中的人一看,吓得纷纷逃窜。大师告诉老虎:“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你一直跟着,影响我们的化缘,我们回去吃啥呢?”老虎也非常听话,规规矩矩地回山等着。

可是,现在有些修行人与之完全不同。那天有个大老板说:“某某修行人说要在寂静的地方建寺院,我就供养他二十多万,没想到,他用这笔钱在某城市买了一套房子,我特别苦恼……”他一边说一边皱眉头,好像那种难受实在没办法表达出来。有些修行人的行为,给在家人的影响相当不好。其实在家人也应该先观察,不要看见一个上师,就凭第一感觉马上供养,供养完了以后,又开始后悔,要也要不回来,那时候不仅大家都不太舒服,可能来世更加麻烦。现在的修行人,跟以前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大。在家人供养或者依止善知识时,还是应该谨慎为妙,否则抱怨也无济于事,打官司也有一定的麻烦。在家人的钱可以说来之不易,应该用在刀口上,不然对佛法也有极大的危害。

不仅修行人应远离守护的痛苦,世间人若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也非常有利益。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因护国有功而被封王进爵,当他的王府建好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人进进出出,郭子仪不允许府里的人对此加以干涉。不仅外面如此,内宅也是毫无禁忌。有一次,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在梳妆打扮,郭子仪站在旁边,像个仆人一样,一会儿递手巾,一会儿去端水……刚好被他帐下的一个将官看见了。他回去之后,把这一幕告诉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笑料。(现在有些领导也是这样,当众讲话时衣装笔挺,气度不凡。但回家后马上到厨房里去,围着一个围裙,帮老婆做菜。)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觉得很丢面子,就一起去找父亲,求他下令关起大门。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求虚名,完全是为了保住我们全家的性命……”正因为他深知官场险恶,为了保全一家人的安乐,才牺牲了局部的利益。

所以门不一定非要关着,敞开的话,别人也容易接受,自己也没有太大的约束。我原来为了学院的有些事情,见过一个比较大的官员,他外面有三层警卫,每个人持枪,一直站着。我当时就想:“外面的侵略可能没有,但这样好像监狱一样,他会不会有约束啊?”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有安全感,但不管怎么样,心的宽阔非常重要。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远离一切贪欲执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与谁都没有牵连纠缠,这样的快乐即使王侯也难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间中非常需要。

《佛遗教经》云:“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有忧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少欲的人,心很坦然,远离担忧、痛苦、畏惧;知足少欲的人,即使睡在地上,没有盖的也没有垫的,他的心仍非常快乐。

只要心有满足,就是最大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佛陀告诉我们,在世间一切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只要有了知足少欲,纵然自己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以此推知,假如怎么样都不满足,即使拥有一亿美金,也是欲壑难填,非常非常痛苦。

不仅佛教赞叹这一点,世间上有些名人也将之奉为信条。比如说苏东坡,他的有些行为很值得赞叹。他最初在杭州当太守,跟佛印禅师比较合得来,他们经常在那儿看西湖,一起坐在船里参禅悟道,研究研究东坡肉,日子过得挺好。(佛印禅师还是吃一点肉。现在汉传佛教有些和尚说:“藏传佛教吃肉,坏得很!”其实不能这样妄下定论,佛印禅师跟苏东坡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享用鱼肉、东坡肉。)

接着他被贬官了,贬到南方去了,当时的南方偏僻荒凉,不像现在这样经济发达。(那时候的天涯海角,被认为是最可怜的地方,已经到天边了。原来法王也说:“我们念遣魔仪轨时,给魔王布施的食子,扔到天涯海角就可以了。而现在南方的有些城市,虽然环境很美,却是把魔王食子扔到那里的一个地方。”)那些苦地方没有东坡肉吃了,人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天天有荔枝吃,他就不走了,挺高兴。(不过有人说吃这么多荔枝会上火,可能苏东坡的消化能力不错吧。)

后来他不当官了,没有人送礼了,但觉得“良天佳月寄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天上有明月就当中秋节,菊花开了即是重阳节,天天都是良辰佳节,没有家人团聚也很开心。他是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而且不以其苦,所以林语堂先生管他叫“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我们修行人里面,如果有一些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多好啊!他在木屋里也可以,山洞也可以,生病也可以,没有吃的也可以,始终都处于开心的状态中,那真是个好修行人。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平时什么都看不惯,在城市里也痛苦得不得了,背书也不行,看书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我那天不是讲了嘛,这种人一直盯着纸上的小黑点,永远也发现不了大片的白纸。

其实,这种乐观主义来源于知足少欲,所以法王如意宝常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应该过知足少欲的生活,这样心里会很快乐,有没有财产都可以。人生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要经历,如果你最大的快乐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能够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城市里的话,尽量帮助那些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的可怜众生;住在山里面的话,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好好修行;住在人不多不少的地方,要与大家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都应该过得很开心,其乐融融!

——敬录自《入行论广解》第129课

下一篇:毕业找工作时该如何调节心态?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