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止法”的再理解

2018-08-12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这周是复习课,再一次重温“依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对照思维导图和修学地图来系统地思考宗喀巴大师开示的依止法,特别是结合导师的开示来理解,感到心中对法义的理解愈发清晰和明白了。

修学依止法是皈依的需要。在走入佛门之初,我们便立下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而在修学皈依的时候,我们都曾庄严宣誓:“从今而后,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皈依佛,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内外道以皈依别,而要落实皈依,修学依止法就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善知识是僧,同时,善知识又是佛,善知识又是法的化身,善知识是三宝的总集,如法依止具格善知识就是践行皈依。阿底峡尊者说过;“不知除了皈依之外,还有什么佛法。”可见,皈依既是进入佛门的开始,而三宝也是我们修学佛法最终要成就的品质。我想作为佛弟子,如果能站到皈依的高度来理解依止法,那么,修学依止法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自愿。

问一问自己,能这样依止吗?能这样坚定依止吗?曾经有人说过,用“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来检验我们的信仰”,我想,这样考量,可能我是不合格的。以前看到过一代高僧正果法师的事迹,法师在艰难的日子里,被残酷地批斗,甚至被打得头破血流,坚持不改其志,不背弃自己的信仰。有人劝他舍戒还俗,他说:“佛弟子所学的,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定、慧二学之所依,戒是根本,我不能舍戒。”那个年代,有些人慢慢对佛教失去了信心,正果法师坚定地说:“佛法不会完,有我在就有佛法在!”金声玉振,令人信心百增。赵朴初曾赋诗:“辞医不殊易箦贤,我在佛在气何壮。”每当读到此处,我就不禁会流下泪来,这就是依止,宁舍生命,不舍信仰。我等当见贤思齐,随学效仿。

依止的过程是在成就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对三宝的信心,是难以真正走入佛门的。而信心又有深浅,迷智之别,更有胜解信、现求信和清净信之分。

很早的时候,我印象中的佛就像神仙一样,是有求必应,能随时变化,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僧人呢?就是像《少林寺》中那样的武功高强,或者如济公一般的潇洒自在;佛法呢?就像是武打书中描述的那样是秘籍,可以一看之下武功大增,立马打通任督二脉。这就是我脑海中最初的三宝,而随着接触佛法日渐增多,我一直在寻找我的依止师,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三宝不只是我们礼拜的对境,更是我们随学的榜样,临摹的品质,我们不是三宝的附庸和仆从,我们佛性本具。这样一路下来,我心中那个供在神坛上不可侵犯的佛菩萨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也不再只可仰视,而变得愈发鲜活,而我对三宝的信心却越发理智和坚定,而这些变化得益于对佛法的深入了解,得益于我对接触的善知识的深入了解。

阅读《佛陀的圣弟子传》,乃至其他祖师大德的传记,我深深被震撼,一些出家人即使被师父打骂,也不离不弃,而最终得到了殊胜的成就。就像二祖的九年求法,一朝断臂;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越挫越勇,矢志不渝,我想这就是信心成就,这才是真正的依止。相形之下,自己呢?差的太多太多了,有时候听到两句捕风捉影的传言都会思量再三,是不是自己选择错了。其实,还是自己的信心不坚定的缘故。

依止法是心灵的依止。佛陀告诫我们,修学佛法是法依止,自依止,莫异依止。善知识是法的化现,本身就代表了法,我们依止善知识就是一个与法相应的过程,与善知识的心心相映,就是与法相应。

记得,经典记载,有老少二僧去见佛陀,连日奔波劳累,没有水喝,干渴难耐,突然见到一个小溪,水中生物浮动无法驱散,年少者一捧水喝下,想着去见佛陀;老僧眼见生命,不忍去喝,直至命丧。后来少者见到了佛陀,喜出望外,说:“可惜,老僧没能见到您!”佛说:“他先你见到了我。”我想这就是感应道交,心灵相通吧,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就像现在,虽然我们无法时时萦绕在师父的身边,不离左右,可是只要依教奉行,安住于两套模式,勇猛精进,那就是最好的依止,因为我们与导师的心是在一起的。

再次学习《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有感如上,谨记之,与有缘共勉。

文: 法志

下一篇:回不回上海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