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我们没有的慈悲心?

2022-11-06 南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一个

什么样的慈悲心来自于深邃的智慧?

一个

观世音菩萨是真正的大乘佛教修行者。每一个中国的佛教弟子都有一个理想:去普陀山他常去的地方看一次,继承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读《心经》,就能知道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这么慈悲了。3354因为他有基于一切现实的智慧。

佛教的根本要义是“智为体,慈悲为用”。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为孩子赴汤蹈火,却成就不了孩子的法律智慧?因为大多数母亲只有慈悲心,却没有认识现实的终极智慧。所以“智慧是基础,慈悲是功用”就成了我们佛教弟子修行或认知世界的根本。

一个

我们比佛幸运。

一个

智慧具有普世价值。它跨越宗教和种族,是人类的希望。这个世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纷争,是因为人对自己的执着,需要通过深邃的智慧去摆脱。

深度智慧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在《心经》。此经是观世音菩萨在佛的三昧加持下,以自己的身世宣发的。这个词量【注释】是前人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直接遵循和应用。这会让我们的生活非常有效率。

人生不过百年。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佛祖的真面目,但我们已经亲吻了佛心,见到了佛魂。有了佛的遗产,我们的起点就比佛高了。在那些日子里,佛陀独自一人在追寻。佛之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比佛幸运。因此,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百年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圣言量:佛陀所传的教法。

在各种无法主导、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变化的因缘中,我们要想超越自身的障碍,获得人生的升级,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要以“智慧为本、慈悲为本”的程序去认识世界,接受圣贤的传承。

一个

痛苦的事实

一个

佛陀的信心不仅仅是纯粹的信仰,更是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佛说人生苦,我们感受到了吗?如果你没有感觉到,那是因为生活的苦是父母家人朋友共同分担的。——也不是没有辛酸。

什么抱怨?改变是痛苦,而不是痛苦的感觉。这是苦涩的现实,这是真实的。承认痛苦不是悲观。知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我们理性探索,找到人生的真理。因此,佛教弟子用智慧来理解苦难,并找到超越苦难的方法。

是苦佛宣扬的第一条真理。苦的原因来自于佛发现的“集”3354。每天想那么多,做那么多,对我们的思想惯性没有影响吗?我一生积累的那么多观点难道不是主导了我们的主观错误吗?所以“苦衬托道”是真的。

一个

《心经》长智能灭一切苦。

一个

《心经》 260字浓缩了600卷《般若经》 600卷《般若经》浓缩了佛陀22年的教诲。今天我们读《心经》,用《心经》观人生,观各相,是增长智慧,除一切苦的方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即智慧、实相;“波罗蜜”是我们达到智慧、超越生死的一种方式,意思是大智慧可以到达彼岸;“心”是本质,《心经》是整个般若的本质;“经”是用圣言、佛陀的教导、各种法律的规则来衡量的。让我们通过规则了解一切。佛教的说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一个人知道一切”。

《心经》始于观世音菩萨修持般若,解脱人生障碍。人生的障碍是五蕴。以般若智慧观五蕴的——色,就能分解超越,得到解脱。这段话讲的是观世音菩萨已经证明了佛法的真理,所以他从佛法的深性决定,以慈悲心呼唤舍利子,开始说“舍利子不异色,空无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个人在思考和认识的时候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先讲了程序。

什么是颜色?一切现象都称为“色”。我们在世界上感觉到和看到的一切都叫做“颜色”。什么是“接收”?当我们看到颜色时,颜色与我们结合,我们接收它,这就是所谓的“接收”。当我们觉得“受”是快乐的,苦的,或者既不苦也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就会做出判断,这就是所谓的“思考”。我们想有开心的事就麻木,不开心就远离,不苦不乐就痛苦。我们的“念”包括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接受”的结果,导致了“贪、痴、痴”三种心理现象。

《心经》书法:季承大师

文:97su.cn

下一篇:武贤大师:为什么要来道场?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