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 更多...


明如居士:修行人更不应该抱怨

总的来说,修行人可以分为三类:下士、中士与上士。下士是将自己获得来世的人天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中士是将自己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上士是将一切众生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这三士的终极目标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


明如居士: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此世间,每一个众生都在追求着安乐,为什么会不期而遇种种痛苦呢?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中回答说:“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意思是说,痛苦是因为过去曾经在贪嗔痴等烦恼的驱使下造作了种种身口意不善业,驱使人造作身口意不善业的贪嗔痴烦恼是由内心面对种种境遇后生起的错误想法所导致的..


明如居士:心胸宽广的人不生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不愉快的事。春天,春寒料峭,使得人们容易遭遇寒热交替,稍不留意就会受凉感冒;夏天,炎热的骄阳考验着人们的耐力,蚊虫也时不时地会来“凑热闹”,让人感到心烦意乱;秋天,天气渐冷,不少人会奇怪对寒冷过敏,以致引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过敏性鼻炎,有些则因秋风肃杀而心..


明如居士:让怨恨无法产生的缘起观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在伤害而产生痛苦时,我们心中会非常自然地生起嗔心和抱怨。《入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经论中给出了去除这种嗔心或抱怨的“缘起观”,《瑜伽师地论》中也将这种去除嗔心的方法叫做“唯法观”。有形的外境可以伤害我们的身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却不能直接伤害我们的心。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


明如居士:深信因果而息灭嗔心

在日常生活,如果一个人遇到他人的伤害或不悦意的事,就立即心生不满与抱怨,甚至以牙还牙,这说明此人对“因果”尚未生起定解。佛教认为,世人理解的诸如“麦种长成麦芽”那样的因果律,仅仅是“假相因果”,不是真实的因果;真实的因果是“内心的念头在未来会变成现实”——也即,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才是现前遭遇的真实原..

明如居士:善用上苍赋予我们的选择权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过去有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并且看到现实生活中有人贫穷、有人富裕,有人快乐、有人痛苦,有人健康、有人病痛,于是内心就开始抱怨上苍的不公,并且撰文例举了很多现实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例子,以表达对上苍的不满。一天夜里,他睡梦中梦见两个黑衣人将自己带到一个公堂上,..

明如居士:如何消除自心的忧虑、担心与恐惧?

在人类的所有情绪中,贪婪与嗔恚是两类最基本的情绪。例如,抱怨的心态与话语等,实际上都是由嗔恚情绪所引发的。而贪婪与嗔恚这两类最基本的情绪又是由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最极细微的情绪——恐惧,或者说担心、忧虑、不自信,所导致。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贪婪还是嗔恚,都是人类试图用于消除或掩盖潜藏于内心深处..

明如居士:降服嗔心的五种方法

有人说:“我也知道发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不停地在缘着自己的身心串习“我执”,将身心的组合执著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生起呵护自我的“我爱执”;在“我爱执”的驱使下,遇到凡是利益我的对境,就贪执;遇到凡是损害我的..

明如居士:灭除嗔心三要义

人生于世,想要获得幸福与安乐,必须学会降服自己的内在嗔心,具备安忍的素质。而要真正能够去除嗔心,必须明白“嗔心的危害,降服嗔心的原理,以及降服嗔心的具体操作技巧”这三者。一、要反反复复观察嗔心的危害,引发降服嗔心的誓愿。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嗔恚习气,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动消失,而是依赖于种种因缘才能消失。灭..

明如居士:探寻抱怨的本质与起因

佛经中说,众生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源于愚昧——也即误把“安乐因”当成“痛苦因”、“痛苦因”当成“安乐因”。因为所有众生都有着离苦得乐的本能,所以就拼命地行持着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而不愿意行持自己心中所理解的“痛苦因”,但是由于他们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与“痛苦因”是颠倒的,依其行持的结果就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