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尼沙罗尊者 更多...

坦尼沙罗尊者答:假定你发现修持中的禅定那部分使生活的其余部分更糟(例如更不耐烦、发怒),是否停一段时间比较有益?

坦尼沙罗尊者答:把你的禅定方式拿来仔细审视一下是有益的,既要检查你带入禅定的动机(是否是为了逃避日常现实?),也要检查你的具体修法。有些禅定修法,如果你没有适当的指导,有可能激发起不善巧的情绪,因此你不妨以试一种比平静或舒适的法门,例如给howardmass讲过的观呼吸修法。至于你的态度: 你来禅定,目的不应是逃避生活的..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与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时观想身体的可厌、肮。为什么? 既然它只是无常的俗定。

坦尼沙罗尊者答:问题的关键不是身体,而是淫欲。想一想人们的心被淫欲控制时做出的种种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从那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有必要褪除旧的习惯——即把淫欲的对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旧习——把那个对象看个完整,看清楚皮肤下面是什么。那样,当你的淫欲试图影响你时,你可以质疑它的真,..

坦尼沙罗尊者答:我修的是“无选择的觉知”[choiceless awareness]。据我的理解,只有体验,没有体验者。

坦尼沙罗尊者答:除了一位彻底觉醒者,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层次中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时,仍然存在一种细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时你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纯。此外,你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不存在。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存在。反之,他建议把注意力..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的目标之一是以平和心面对一切境遇,无情绪反应吗? 还是说,能够感受全部的情绪,但不执取它们?

坦尼沙罗尊者答:有关情绪,佛陀最详尽的讨论是在中部137。他一开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悦、舍离等情绪作为圣道助缘。(是的,哪怕悲哀也可以作为助缘,比如,当你想到自己尚未达到目标而为之难过时,该情绪激发你对修行付出更多的精力。)接下来,他描述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相关情绪。他说,当他的听不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既无满意感,..

坦尼沙罗尊者答: 怖畏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有明智的怖畏? 怖畏是否总是关乎未来? 如果处在当下,是否会有怖畏?

坦尼沙罗尊者答:怖畏有三种成分: 对危险的辨知,对面临该危险的虚弱感的辨知,以及逃脱的欲望。有些怖畏是明智的,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未脱老、病 、死,为将来不受苦迫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时升起的怖畏。这种怖畏是明智的,因为它激发你审慎,投身于修行,使你能够放开置你于虚弱与险境的那些执取。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可以遮..

坦尼沙罗尊者答:为什么很难找到像诺亚-列维这样的导师? 他与听的沟通方式很有特色,让你不觉得自己是一位正欲入门的外人。

坦尼沙罗尊者答:良师不能够批量生。做一位良师需要诚实、正直——具备你在一位善知识身上应当找到的一切良好素质。佛陀对此列出了四项: 信念、施、戒德、明辨。这些素质是不可能大规模生的。如果你发现一位导师拥有这些素质,应当为之庆幸。常常有一位就足够了。只是要确保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那位导师学习。多数..

坦尼沙罗尊者答:作一位小说家,因为言语不真,是否是妄业? 根据想象构思故事,是否等于说谎?

坦尼沙罗尊者答:小说的写作,只要你做到以下两条, 即可算是正业。(1)你表明自己的文字是虚构的(譬如小说开端常见的“本文所有事件人物纯属虚构”的免责声明)那样,该小说就不算是妄语,因为你一开始就承认描述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2)你在写作时,带着不刺激读者的贪、嗔 、痴的动机。反之,你尝试激发起他们心中..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与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时观想身体的可厌、肮髒。为什么?

  问:佛教与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时观想身体的可厌、肮髒。为什么? 既然它只是无常的俗定。  坦尼沙罗尊者答:问题的关键不是身体,而是淫欲。想一想人们的心被淫欲控制时做出的种种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从那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有必要褪除旧的习惯——即把淫欲的对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旧习——把那个对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