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戒中第一戒律不杀生

2020-04-17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不杀生是十戒中的第一戒律,也是五戒中的第一戒律。禁欲杀生的优点是非常广泛的,杀生的结果是极其可怕的,这是我们学习佛教徒时要认真认识和实践的第一重要意义。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戒除杀戮和释放生命的意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不杀生,如是因如是果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乐死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又云:“佛言:人于世间,喜杀生无慈之心,从是得五恶。何等五?一者寿命短;二者多惊怖;三者多仇怨;四者万分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毒痛考治,烧炙脯煮,斫刺屠剥,抽肠破骨。欲生不得。犯杀罪大,久久乃出;五者从狱中来,出生为人,常当短命。或胎伤而死,或堕地而死,或数十百日而死,年数十岁而死者。今见有短命人。若形瘢疮。身体不见完。跛蹇秃伛。或盲聋喑哑鼽鼻塞壅。或无手足。孔窍不通。皆由故世宿命屠杀射猎罗网捕鱼残杀蚊虻龟鳖蚤虱所致。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大智度论》卷十三叙述杀生有十罪:(1)心常怀毒,世世不绝。(2)众生憎恶,眼不喜见。(3)常怀恶念,思惟恶事。(4)众生畏之,如见蛇虎。(5)睡时心怖,觉亦不安。(6)常有恶梦。(7)命终之时,狂怖恶死。(8)种短命业因缘。(9)身坏命终,堕泥梨中。⑽若生为人,常当短命。

历代祖师大德之佐证不杀生

隋天台山智者大师以儭施买临海渔簄一所为放生池,兼为渔者讲金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献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三所,亘四百余里俱作放生池。有偷捕者,立即得祸。今之西湖乃大师所创之古放生池也。

五代时,永明大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临刑面无戚容,人怪而问之,答云:将生极乐世界,岂不喜乎!王闻而释之。师自此出家为僧,终得成道业,后世尊为莲宗六祖。

明朝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着戒杀放生文,广劝世人戒杀放生。有莲池大师放生图解,谆谆告诫他人因果报应的真理,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后世尊为莲宗八祖。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提倡戒杀放生,不遗余力。尝言放生有十大功德,《极乐寺放生池疏》《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等诸多疏序中,篇篇皆言辞剀切,谆谆教诲吾人戒杀放生、因果必报之真理。

弘一大师亦尝言:“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又云:“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下一篇:佛教的不杀戒的精神是什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