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石门大佛能否存活一千年仍有许多谜团

2020-02-20 观世音菩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石门镇西南,依山傍水之处,茂林修竹之间,坐落着这么一座庙宇——远观其形如莲、精美绝伦,近看雕梁画栋、巍峨壮观,人称“石门大佛寺”。

寺内有摩崖造像一尊,通高13.5米,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脚踏莲花观音造像,素来便有“长江第一大佛”的美誉。千百年来,佛像静坐江畔,远离城市的喧嚣,看尽世事沧海浮沉。

早在解放初期,大佛寺就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升级成全国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摩崖造像被视为镶嵌在万里长江边上的一颗明珠,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屹立于崖壁之上的大佛寺,坐北朝南、倚山而建,与优美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山脚沿着石板路一步步攀行而上,行至半山腰回望山下,蜿蜒而过的铁路在稠密的树荫下隐约可见。稍作停留,继续上行,入得第一道山门,踏上二十三道青石阶,便来到正殿。

正殿开三门,已被磨得光滑的门槛是寺庙香火鼎盛最好的见证。入门在民间讲究“男左女右佛中空”,跨过高高的木门槛,一尊巨大的水月观音摩崖造像便映入眼帘,仰头观之,端庄华丽、栩栩如生。

相传,宋神宗年间,玉帝巡游至此,发现此地民不聊生,故托梦给神宗皇帝命他派人铸水月观音像坐镇于此。像成之后,石门风平浪静,水月观音便成为过往船只的守护神。

故事与现实之间确有其联系。据史料考证,造像的开凿和乐山大佛开凿目的极为相似,皆为保佑航运安全所铸的镇江神佛。

因该处长江航道上滩险流急,古人为了航运安全,便开凿大佛示警护航。数百年来,耸立在江滨的重阁巨像,见证了长江航道的繁荣与发展。

神秘的传说为石门大佛寺增添了一种朦胧之美,让人忍不住想去拨开这团云雾。继续翻阅厚重的古籍,掀开那层层面纱。

由此可看,摩崖造像应建于宋徽宗年间,但像阁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的大佛寺为清乾隆年间改建,清同治八年(1896年)又对大佛寺进行重修。民国初年,再次对大佛寺进行修缮。

寺门正面额题“大佛寺”三字,顶上塑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像,简朴而不失精美。正殿为七重檐山式顶,琉璃瓦铺盖,正中饰宝瓶,是我国典型的清代高层建筑,通高24.84米。左右厢房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覆其上,通高4.5米。木质建筑浑然一体,无一颗铁钉镶嵌其中。

“说来也奇,古人建庙之初就设计了避雷系统,寺庙虽立于山崖,千百年来未曾遭受雷击,大佛也因此安然无恙。”曹兵介绍,先辈们心思之巧妙让后人叹为观止。

佛像千年无损还与脚下“圣水”有密切联系。在造像左足下有一口两尺见方的小水井,名为“甘泉井”,井内泉水常年满而不溢,从不干涸。

这是运用了古代排水工程的原理将山崖渗水引流至此,不仅保护了佛像不受侵蚀,又有了“聚宝入盆”之用意。几乎所有来此的香客,都要“卑躬屈膝”,放下身段掬一口山泉尝尝,表达对大佛的一种尊重。

寺佛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造像与寺庙高度契合。究竟是怎样的别具匠心,才能打造出如此完美的工艺,其中的奥秘让后来者百转千回而不得知,唯有对古人的一颗七窍玲珑心惊叹不已。

探寻幽幽古寺,神秘感最为浓厚的莫过于这尊千年佛像。佛像乃大水月观音,依山崖凿出,神韵伟岸、华美异常;走上前细细端详,观音体态雍容,温雅娴静,微闭的嘴角上露出丝丝慈祥之意。

佛像头上戴一顶宝冠,玲珑精致,宝冠中一笑容可掬的罗汉端坐其上,惟妙惟肖。袈裟在胸前敞开,佛珠历历可数,帛带轻飘,肌肤若隐若现,金轮耀眼夺目,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独特的坐姿更是引得游客津津乐道,不似其他佛像般正襟危坐,造像左脚微微翘起轻踏荷叶,左手轻放于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慵懒坐于莲花之上,神态安详,舒展大方,好像静静欣赏江面上过往的船只,雍容华贵中透露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其实,观音信仰,在大乘佛教和民间信仰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宋代更是达到一个高度。其造像多静穆深沉,姿态亦温婉秀丽,闲适而庄重,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且性格愈趋女性化。

再有,清代刘绍宽曾提诗大佛寺:“古寺依岩立,秋江近佛清……”此诗中亦称观音大像为“佛”,从此句可见当地风俗,观音与佛的界限并没有划分得那么清晰。

不过,无论源自何意,古代的雕塑家们凭借高超的造诣赋予了作品灵魂,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融入其中,实为后世人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

下一篇:你能去西方净土成佛吗,要看师父怎么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