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卿讲心经 观音菩萨救世

2020-02-17 观世音菩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心经在台湾及中国大陆乃至东亚的日本及韩国的佛教,一千年来有相当大的魅力;传说很多人生病因为持诵心经而痊愈;传说很多人遇到困危因为持诵心经而化险为夷;很多人心情不好,因为诵心经心就开了。实在是很神奇!

  这部经原来的出处是《大般若经》第2会“观照品”(大正藏第7册14页上),它可以说是《大般若经》的浓缩版,所以经文前面没有“如是我闻”,一开始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大般若经》的说法,这部经是释迦牟尼当年在王舍城灵鹫山峰,对舍利弗开示什么叫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是指他的身行、口行及意行,都在甚深般若波罗密多里面,他的出入息、他的动作、他的说话、他的起心动念,乃至无念,都是安住在般若波罗密多,他是用这样的心行来照见五蕴皆空,来度一切苦厄。

  菩萨的意思是同体大悲,见人苦犹如己苦,涵容消化,看到别人在受苦宛如自己在受苦,让自己尽可能的变成超导体,让苦能流过,用自己的体验来回向给世间,叫做菩萨。观自在菩萨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观世音菩萨,就是一般人常听到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乃至整个六根触的,都是世间的苦难,他把世间的苦难放在心上,看到世间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完完全全用法来对待,所用的法正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般若”就是深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智慧,“波罗密多”就是让我们能够度到烦恼、苦厄的彼岸,从世间的有无、生灭中超脱出来。这部经在西藏的翻译中都加了“薄伽梵”,翻成“薄伽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薄伽梵又翻成“世尊”,薄伽梵从文字上可直接翻译成“出有患”,超出“存有”的患,超出“存有”的丛林。薄伽梵的“梵”有丛林的意思。

  “存有”即是生命的存在。有就是存在,我们的受苦是因为存在。因为我们生命的存在,我们就会受苦,因为我们在乎这个存在的消失,因为我们曾经有的现在都消失了,以后会有的,再以后也会消失。曾经有的现在没有了,在佛教中称为“梦”。在梦中以为自己有什么,醒来时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梦幻的感觉。

  我们有很多“过去曾有、现在没有”的经验,于是我们就会想到,现在有的未来也会没有,以后有的,以后的以后也会没有。这是一种存有的恐慌,我们永远都有这种恐慌。没有的时候想要有,有了怕消失,而且知道它一定会消失!“薄伽梵:出有患”就是从有的无常中超出。

  将“薄伽梵”翻译成“世尊”是一种尊称。心经的“心”是心要、心髓,这部经是在讲:如何超越存有无常的“般若波罗密多心要”,这样的一部经叫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是从古到今的“心要传承”。如果照经文直接翻译的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得到薄伽梵的传承,超出存有无常的心要。

  “观自在菩萨”在西藏的翻译中,是用慈悲的眼睛,不分昼夜恒常观察众生,以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得自在的体验,来回向给众生。因为自己走过的体验,也相信众生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自在。“观自在”的意思原来包括六根自在,后来因为中国流传《楞严经》,经中特别突显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殊胜,所以一般人也都特别强调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楞严经》经文说从前有一位观世音菩萨,他都在海边修行,常常听海潮音,听而不闻,乃至返闻闻自性,由此悟入。观世音菩萨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他是泛指一切有这种心量、用这样子修行而有这种传承的一位菩萨。

  “观自在菩萨”顾名思义,就是观察世间的苦难而得出入自在,在存在中得证完全的自由。一般人因为有这个存在,就会怕这个存在受到伤害,怕这个存在消失,我们的苦难来自于我们的存在啊!虽然大家都觉得我们可以享受生命,但是存在本身就会给我们某种程度的苦迫感。不出门还好,一出门开车就感到某种程度的苦迫。文字上人们常用“回到家的感觉”来形容自在,在家有在家的方便自在,自在指的就是没有苦迫感。

  所谓回到家比较自在,也只是一个比喻。有时候外面的苦迫感就是会带回家里,真的要感觉处处是家很不简单,要能处处是家才能真自在,如果只在家中才自在,那这个家好像是监狱。不过也曾经有人对我说,他一生从来没有自在过,在监狱中却最自在!真的就有人这样讲,他说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是在监狱里面!我相信他讲的是真的,你就知道他在监狱外面有多不自在了!

  到底什么是自在?就是存在无碍、出入自在及进退自在。在存在里面还能非常的自由,有在家的轻松,没有苦迫、没有烦恼、没有负担。佛教讲的自在都不离自己的六根,都是要回到自己的六根,回到自己的身口意来,我们怎样能够在六根触境时自在?我们怎样能够在身口意流露时自在?我们跟人家来往互动怎样能够自在?我们在世间有很多很多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雇关系、买卖关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警民之间的关系及邻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怎样能够自在?这些关系在佛教中,都是看成你的六根怎么触境。佛教比较不谈夫妻要如何对待?主雇之间要如何对待?兄弟姊妹、朋友之间要如何对待?因为讲六根触境就已经包括了这一些,所以很少分门别类的谈。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去查佛教经典中,专门谈伦理关系的文字,一定有的,但是我会觉得那是最不精采的一部份。如果佛教中谈父母兄弟姊妹之间要如何对待,我会觉得那一点都不精采!你会觉得那有什么稀奇?只是公民道德,你不会觉得那里面有什么深奥的哲理,至少我看不出来!我看不出佛教对人群、人际伦理的描写有任何高深的道理。佛教的精华不在伦理,不是在谈怎样才是做到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君臣父子…如何对待,佛教讲的是六根触境要如何能清净、柔软、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就是透过耳根来练习如何听声音,怎样能听到声音的“闻性”。能在听声音的时候听到耳根的本来清净,等于是说六根触境有一个导向,不要盲目。因为当我们听声音没有一个导向,就会攀缘声音,就会想要听我们要听的声音,不想要听我们不要听的声音,我们就会有很多的挑剔、拣择,觉得有的声音很干扰人,有的声音很诱引人!怎么这个时候有这个声音?在修行上要去练习:不是有声音干扰到我们,真正干扰的是我们注意力一直在攀附声音的有,我们的心没有安住在声音的无,所以耳根才失去本然的清净!

  耳根圆通不是叫我们不分善恶,不是要我们在社会上,不断的制造噪音来考验别人的修行,是教我们在面对噪音这样的苦难时,能以更大的心量来包容。不是说噪音不需要改善。世间有那么多的噪音、空气污染,如果我们光是用心量来包容,不是就变成姑息养奸了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是先要用心量来包容,包容以后我们会用更冷静、更大的悲心,来看到世间苦难不分彼此,能有更深邃的眼光来面对世间的苦难,无论如何,噪音是苦难,空气污染是苦难,水污染是苦难,世间的暴力是苦难!

  理论上我们当然可以做到“不是声音干扰到我们,是我们干扰到声音的有”,这意思是说:噪音已经是噪音了,你如果还对噪音起反应就是苦上加苦。噪音当然是苦,因为他会对身心造成一种不安稳。

  “自在”就是我们要找到一个自在的家,随时可以回来的家,在传统佛教里面,这个家叫做“佛性”。我们愿意常常回来这个佛性,常常反观真正的满足是我们心能够与我们的佛性相应。好像我们说:如果我们的心静不下来,一切的动只是在掩饰我们的不寂静,掩饰我们的心无定著,一切的说话只是在掩饰我们的焦躁不安,乃至一切的起心动念,都在掩饰我们的心根本静不下来!

  表面上我们很快乐,但实际上我们的心静不下来,我们愈想静下来就愈静不下来!所以只好去攀缘、寻找刺激反应,追求所谓的快乐。我们一直在要,想要透过更多的“要”、更多的“要得到”,来填塞我们内心的匮乏,来掩饰我们内心跟佛性的不相应。我们真的静不下来,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静不下来而理出头绪,我们深怕“剪不断,理还乱”,所以我们要的更多,我们一点都静不下来,然后也不管它了!也不想静下来了!就只管我能吃得下饭、睡得著觉,能够要得到我要的东西就好了,静不下来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静不下来,就是世间苦难的源头啊!

  我们不能享受呼吸,我们却能够享受食物,我们享受食物是为了掩饰我们不能享受呼吸;我们要享受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为了掩饰我们不能享受天空。当我们失去享受天空的心情,失去享受呼吸的心情,失去享受内心静得下来的寂静,我们整个人就乱了!我们的心非常混乱,我们在混乱中追求快乐来忘记内心的混乱,忘记内心的混乱正是世间苦难的源头!

  观世音菩萨看到了这个源头,他的修行就是在见证:“我们要回到这个源头来,用耳根来看我们到底在要什么?我们的耳根真的想听到什么?要听到什么才能自在?还是不听到什么才能自在?”有句话说:“没有声音才是最大的声音。”耳根如何可能听到最大的声音?中国成语有一句叫“充耳不闻”,好像修理飞机不戴耳罩,引擎的声音会让你震耳欲聋,你会有充耳不闻的感觉。好像说:当你听到最大的声音,你什么声音都没听到;反过来说当你听到没有声音的时候,你也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这才真正叫做听到没有声音。我们今天之所以会听到声音,是因为我们的耳朵尚未听到最大的声音,尚在捕捉声音的有。

  我们是否有过一种感觉:外面很多声音,但是我们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在外面的声音。昏睡是一种;内心的寂静也是一种,当我们内心很寂静的时候,我们愿意去接受一个内在的声音,乃至去听声音里面的空性。是什么在构成声音?声音从哪里来?比如说听到割草机的声音,割草机的声音从哪里来?你想到的是机器碰到草的声音,那只是一个地水火风的现象。纯粹用地水火风来讲,就只是地水火风,就离开了来自人我对待的声音;如果不用地水火风来讲,就很容易有人我的对待,马上想到的是:这个时间可以割草吗?

  我们心里的碍著不是因为声音,是希望这个时候不可以割草,希望政府规定这个时候不可以割草!你的念头是这样转的,你并不是觉得真的是声音碍著你,如果你完全接受“这个时候是最好的割草时间”,那你的心情就不一样。“好像我们选择这个时间讲课是刻意的,正好是可以练习观音法门的时候!”如果是被迫听到的,就会心不甘情不愿。如果我们完全没有预期会在这时候割草,就会觉得:还是要有一个山上的道场比较好,远离尘嚣!换被动为主动,主客易位,心情截然不同!

  同一个现象,你的解释会因为主客易位而完全不一样。干扰我们的不是声音,是我们对声音的解释。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割草机的声音,从来没有听过引擎的声音,你第一次听到是什么感觉?好像原始部落的人,第一次听到直升机的声音从空中来他会怎么想?即使不从空中,从地上听到割草机的声音从远处来,他的心中会有什么反应?有的会震惊、害怕,比较勇敢的就会好奇。但是我们都不是震惊,也不是害怕,也不是好奇,我们只觉得不应该这个时候割草!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割草机。所以我们都因为我们的知道而受苦,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割草机,而且我们起了应该和不应该的判断。

  所以声音可能不是问题。如果声音本身是一个人(把声音拟人化),这个人出声音了,他情不自禁的出声音了,好像打了一个喷嚏,他没有办法控制不出声音,你说打喷嚏的人要跟大家说对不起吗?他没有意思要干扰你,但如果他知道他干扰到你,他会觉得很对不起你;如果你不觉得你被他干扰的话,他就不会觉得他很对不起你。

  就像上次我们去爬山,老师要坐在石头上,有同修就说:“那个石头很脏,老师你不要坐在那里!”石头都没有嫌你,你嫌它脏?你屁股坐在人家上面呢!用这样的比喻很容易理解声音,是谁干扰谁?声音本身又没有要让你听到,世间那么多声音,又不是只有我这个声音!你说:“因为你最大声、分贝最高!”那石头也会说:“石头那么多你为什么要坐在我上面?”你说:“因为你最平、最好坐,最吸引我坐,只是你不太干净而已。”要坐在我上面还嫌我?你要听我声音还嫌我分贝大?我们对听声音的态度是这样子,我们对每一件事情的态度也是这样子。

  我们听过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的故事(只是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天女散花,花掉落在舍利弗的身上,舍利弗见大家身上的花瓣从身上滑过就落下,就像荷叶跟水的关系一样,都没有沾黏,连在家居士都是如此,唯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身上的花瓣不肯掉下去,舍利弗一看心想:“是否因为我黏著花?我没有黏著花,是花黏著我啊!”他起了一个分别心,趁著大家在打坐时,眼睛都闭著时赶快将花拨开,表示我没有黏著。天女一见说:“舍利弗尊者,你是一个修行人,怎么会在乎花瓣落在身上呢?你黏著花,所以花黏在你身上!”

  这个故事在说:是我们在分别花,不是花在分别我们。当你说这朵玫瑰花很漂亮,玫瑰花本身会说它很漂亮吗?它也是很无辜的!你一下子说它美,一下子说它丑,一下子说它香,一下子说它臭香,我们对花加了很多的判断。如果我们从花的感觉去感觉,花会觉得自己好无辜:“我好端端的在这里,你来看花就看花,为何要这样品头论足?一下说这个好,一下说那个不好,一下说臀大,一下说腰粗,我最不喜欢人家这样说来说去的!”人们的品评论级有意无意地引起这朵花的自他比较,花如果因为你的品头论足而生起对象的话,它也会落入人我对待而天机不再盎然,花本来没有对待,但经你一提再提,就唤起它过去五百世前为人的记忆,觉得做人好苦啊!还是现在做花好!没有人我对待真好!

  “大种无差别”:大种就是地水火风,所有的原料、工具、墨汁,本身没有差别,红不说自己有多红,黄不说自己有多黄,青不说自己有多青,是人在分别。

  “大种中无色”:好像我们在说声音高低粗细好坏等等,现在讲颜色清浊轻重等等,地水火风本身没有颜色,空气没有颜色,土壤没有颜色,我们说土壤是黄色、是黑色都是人的视觉分别加上去的。水有颜色吗?火有颜色吗?都是人讲的,人眼中的颜色不是动物眼中的颜色,而且在每一种动物的眼中,所看的颜色又不一样。它们的视觉跟我们很不一样,很多动物他们看到的是三度空间,有的是看到二度空间,有的是十度空间,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所看到的立体感是不一样的(所谓的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也是人类方便归类而去分别的),各种动物所见的世界很不一样,有的动物只能看到黑、白两种颜色,像一个百分之百的色盲。人类中女性色盲很少,100个中才一个,男性色盲的比例是11个就有1个,但这只是红绿色盲,还不是完全的色盲,有些动物所见的世界是完全没有色彩的世界,有些动物却能看到远比人类更多的色彩。所以大种中无色是说,地水火风没有色。

  “色中无大种”:颜色中也没有地水火风,颜色也只是光的反射,什么是蓝色?是因为它本身除了蓝色以外的颜色都吸收了,只有蓝色不能吸收,所以它呈现蓝色。好像佛教讲“有余涅槃”,“有余”就是尚未完全吸收的意思。

  “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它离开大种也没有颜色可得,比如我们见到黄昏美丽的彩霞,觉得好美,说不定那些彩霞都是尘埃,说不定愈美丽的彩霞表示空气污染愈严重!所以你不要只觉得黄昏的彩霞很美,核子弹爆炸的时候也非常壮观美丽!什么叫做颜色?什么叫做美色?你看到有些东西很鲜艳,它可能是有毒的,所以死亡可以是很美丽的,所谓碧血黄花,不也很有特别的美感。离开地水火风没有颜色,但是地水火风本身又不是颜色,好像烘云托月,好像花树与土壤的关系,花树不是土壤也离不开土壤。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心本来是空的,想画的也是此一时彼一时,甚至于瞬息万变,你心中原来想画的东西和画出来的不一样,只是画出来刚好我满意或不满意,只是这个分别而已。事实上画的都不是你想画的,你心中知道那不是你画的,只是刚好画的很漂亮,当别人赞美时,因为是经过自己的手画的,好像是觉得在赞美自己,其实自己心里有数,心中很清楚:那不是我画的,我是不能画的,所以才叫“巧夺天工、神来之笔”。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离开心,也没有初始的取相,没有取相亦无画可得,即便这个取相一开始是多么虚妄颠倒,甚至错乱,这个取相却非有不可。

  “彼心恒不住”:心永远不住在那里,因为一住就什么都看不到,眼睛一直看,你就什么都看不到。眼根是一直在动的,识也是一直在动,因为一不动就看不到东西。我们之所以看得到东西就是有静有动,依动静二相而有分别而有认识,没有动就无法认识。尽管这个动是多么迁流不息靠不住,尽管这个动是多么瞬息万变捉不胜捉。

  “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你画了很多颜色,这个颜色和那个颜色互相不认识,你不认识这个颜色,这个那个颜色也不认识你,大家互相都不认识。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应该知道佛即是觉性,佛与心同一本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体性都无可丈量,无穷无尽。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我们要一直回来看自己的心行,回来看自己的佛性,才不会随著境在转,以为境中有色,以为彩画中有心。实际上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实际上大种中无色,色中亦无大种,但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心不住在身,身也不住在心,心在哪里?在身里面吗?不是。身在哪里?在心里面吗?也不是啊!

  “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要自在就要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这样来做佛事,就是把身当成心,身转轻安,把心当成身,心转承担。把有事当无事,把无事当有事。所以什么事最好?无事最好!真的没事最好!有事也是没事!人家问你:最近好吗?有没有什么事?没事!真的没事,不要嘴巴说没事心里愈多的是事。

  有事能没是非最好,一旦有是非也不怕是非;遇到是非心没是非,在是非中无是非,在有事中无事,是是非非都无事,真的用无事的心来看,用两千五百年的心情来看,用上下五千年的心情来看就没事了。一短视起来就什么事都是事,一想到我今年已经两千五百岁,怎么会跟四、五十岁的人计较?不会的!今天你如果觉得跟他年纪相仿,才会跟他计较。你如果觉得自己八十岁,还会觉得:我已经八十岁了,有可能还怪对方对一个老人这样子?你还会计较的,如果你是两千五百岁,那就算了!小孙子不懂事嘛!

  有时候要活泼一点,把自己的年龄上下五千年去想,真的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很多事真的是云淡风轻。不是没事,是有事当无事;也不是无事,还要无事当有事。把身看成心,你今天身体有毛病了,不要一直在乎:“医生说我癌症!怎么办?”什么叫癌症?癌症是我的吗?癌症又不是我的!癌症是谁?癌细胞是什么?癌细胞中有地水火风吗?地水火风中有癌细胞吗?要这样子去看、去思惟。

  头痛的时候怎么办?是心里的头痛呢?还是身体的头痛?头痛是身还是心?如果你觉得是身,你就要把它当成心,如果你觉得是心,你就要把它当成身,灵活转化,会有不同的态度。

  什么是身体?身体是心住的地方。你的心住在白云,白云就是你的身体,你的心住在流水,流水就是你的身体,你的心住在森林,森林就是你的身体。心不住在身是说,不住在我们以为的身,所以心是住在一切处,住在一切处就是什么都不住。当我们的心住在某一个地方时,就会碍著、就会黏著,一有黏著就碍著,就不流动了。

  我们心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就是把身当成心,心在之处就是身,身是地水火风,心是空。身与心的关系,就是地水火风与空的关系。心不住在身就是:空不住在地水火风,亦不离地水火风;身也不住在心就是:地水火风不住在空,亦不离空。

  换句话说,心情不好怎么办?心情不好就要当成身体(地水火风)有病了、四大不空了,你就愿意往内看,不会往外看,因为身体有病时,一直往外看也没有用,愿意好好回来观呼吸。能够一直练习把心当成身,把地水火风看成空,看到最后,心就真的空了。心也不能落空,还是要回到地水火风,回到出入息,吸拉呼推,任由无常起落来去,推拿天地,推拿身心内外,直到一心三昧,灵活转换,这样才能成就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这是传统佛教中很有名的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要一直回来般若波罗密多,真的愿意一直回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因为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零出发,心就是零,能够归零,能回到最不造作的原点。所谓不造作就是接受存在本身,接受存在而超越存在,免除存在的恐慌。透过般若这种很特殊的智慧,超越有无两边,来透彻、洞穿世间诸法实相,来照见五蕴皆空。

  好像我们刚才说听声音,不要一下子去想它的应该不应该,到最后当然要,但是那已经是世间法,世间法当然有所谓的应该不应该。但是就修行来讲,所谓修行不是不管世间事,而是要上下五千年看,不是没对待,是要超越对待的对待,还是要处理,但是要超世间对待的处理,这样子才会有眼光。世间的危机在于我们眼界不高,在于我们根本缺少眼光!有眼光,落实不落空,才不会眼高手低。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眼光,我们都很盲目短视、很没有历史眼光的在做事情,只做五年、十年内的计划,很少人想到五百年后怎么办?二十年后怎么办?都是一种到时候再说的态度,都是一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态度,不是真的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五千年。我们都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五十年,顶多一百年,这样的态度就像佛经说的,我们今天很多的消费行为都是在吃子女的肉!佛经讲的譬喻很露骨但却是一针见血。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五百年后,“五百年后又不是我在负责,到时候再说!”子子孙孙我们互不认识,挂我的姓,谁在乎?同姓的那么多!我们的教育不会在乎五百年后,你现在谈五百年后,人家会觉得你头壳坏了!不实际!但是我们的世间真的有危机。

  修行人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真的愿意把世间的苦难放在心上,把上下两千五百年的苦难放在心上,因为看到过去就看到未来,因为未来是过去跟现在的延续。我们现在看到的事实上都是过去的延续,虽然我们说二十年的变化,远超过五百年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是在说科技,但是人心没有变啊!贪嗔痴没有变啊!你说半导体二十年来的变化是五百年来没有的,五百年前没有半导体,二十年来当然变化钜大!这样讲变化没有意义,但大家却对科学进步神速津津乐道,我们的危机愈来愈大。

  宗教不是杞人忧天,存在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危机意识,宗教的危机意识是:如实的去面对存在的恐慌,而不是逃避。什么是逃避?什么是面对?谁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要每一个人来回答!不是我来回答,不是宗教家来回答。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就像生死问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一样。宗教家提出来只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面对,我不会说我比较会面对,因为那个不重要,到头来都要自己面对,我说什么都不重要。

  佛教只是提出一个看法,没有要你接受或不接受,就如科学家提出一个看法一样,没有要你接受或不接受。如果说这个看法大家会接受,也许世间的苦难会有一个转机,但这只能无所求的邀请,因为宗教不可能是政治,不可能是由外而内的强制行为,宗教只能是人间至情至性的邀请!

  邀请大家来看看观世音菩萨,看观自在菩萨是怎样来看这个世界的?邀请大家来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看这个世界的?是怎么样来照见五蕴皆空的?是怎么样来体会色受想行识没有我、没有我的,是怎么样来超越一切存在的苦厄、是怎么样来超越我们对存在的恐慌。我们的恐慌现在有以后会没有,我们的恐慌以后有,以后的以后会没有!我们恐慌我们曾做过的决定!我们懊悔,我们焦虑,我们不安,乃至于我们还在承受祖先过去一切决定的后果!

  怎么样可能做到六根自在?怎么样可能在六根触境体会诸法实相?怎么样来看五蕴没有我、没有我所?用眼根来说就是体会“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来体会“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我们的胃肠好像我们肚子里养的一只吸血虫、一只猪,它说它饿了,你就一直喂它。佛教说每个人都是众生,意思是身体中有很多生命,你一直在喂它们,到底是你在饿还是它在饿?有时候饿的感觉也是很奇怪的,本来会饿,一个转念就不饿了,有时候不觉得饿,但是一闻到食物的香味,或看到别人吃东西又觉得饿起来了。

  我们需要停下来,不要一直跑、一直追,可能二十年后再回看今天,会觉得现在很荒唐!因为我们都有一点年纪,差不多都知道二十年前曾经做过一些无聊的事情,对不对?每个人多少都记得吧!都做过一些愚痴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可能都还在重复!不要再一直冲,是该停下来反观的时候了。不要等到二十年后再来想今天,觉得又做了很多无聊、愚痴的事情,又做了很多浪费生命的事情。这还是有二十年后,如果没有二十年后,你还死得不明不白呢!

  什么是色?一直往色的里面看,就看到空,因为色只是一个表相,颜色也只是一个表相,就像什么是绿色?是它无法吸收绿色才叫绿色,无法吸收黄色才叫黄色。什么叫身体?它是没有办法消化的东西,倘若消化就变能源了,身体是结构残留物啊!色蕴不只是颜色,包括身体,用地水火风来看,身体就是地水火风,谁也不认识谁,左手不认识右手,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神经和贺尔蒙在沟通协调,事实上谁也不认识谁。

  我认识我的眼睛吗?眼睛认识我吗?老实说眼睛有识的话,眼睛不认识我,鼻子有识的话它不认识我!眼睛、鼻子只是刚好长在那里,嘴巴只是刚好长在那里,大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否则你以为我们的牙齿会喜欢吃你吃的东西啊!不会的,你常常吃那些东西它很不舒服的,有时候我们真的只是在满足自己的一个意念。我们的口腔牙齿常因为自己的一个意念取相,就要上上下下咀嚼得很辛苦,它并没有什么乐受。你以为你吃甜食牙齿会很喜欢吗?我吃的东西牙龈会喜欢吗?牙根会喜欢吗?牙肉会喜欢吗?牙齿里面的骨骼会喜欢吗?你一个一个去问,你就会不好意思起来了!

  你每吃一个东西都会很不好意思的,因为都实在很对不起他们,我们并没有经过他们同意,我们就吃了。“管它的,谁叫你要长在我身上!”但是你真的问:它是你的吗?如果它是我的,它就会听我的话,事实上它并不想听我的话,它只是无法不让我糟蹋,它跟我的关系只是我可以使用它,但我可以使用它并不表示它是我的。就像我们可以使用森林的树,但是森林的树并不是我的,我可以将树砍断,可以在树身上爬,可以摘它的叶子、花、果实,但它真的不是我的。善用它,它不是我的;糟蹋它,它也不是我的。

  只是它刚好长在那里,我们使用它没有人会管,只是这个分别而已。如果树木可以说人话,它不会说它是我们的,如果牙齿可以说人话,它不会说它是我们的,我们做了很多行为,牙齿、眼睛、耳根可以说人话的话,它们是不会同意的。甚至我们做的很多行为,心也不会同意,所以叫做“于心不安”。你有办法做很多事情都心安,那就是心同意了,有办法做到这样就不简单了,那就是六根自在。

  佛教讲戒,戒不是别人来规定你,戒真的是一种自觉、觉悟,发现我需要这样子的戒,发现我需要帮自己界定一个范围,不然会疲于奔命。让自己停下来,不要一直冲。所以我们鼓励写日记,很多人不喜欢写日记,觉得今天已经过得那么窝囊、不愉快了,还要去回忆!现在的人都好忙,忙得没有时间写日记,这都是值得我们检讨的。

  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照理说应该比古人时间多,但是却没有。生活品质也没有比古人好,现在的物质生活品质是古人的贵族生活品质,古人出门最多只能坐轿,天气热又经河床砾石地,道路崎岖难行,坐轿照样不舒服!以古代的标准,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古代帝王的享受,但是精神品质并没有改善,还是那么忙,还是那么多牵挂恐惧。所以要停下来想一想,要想一想五百代以后的子孙,不要只想到第一代的子孙,要上下两千五百年去想一想,看看我们的欲望要导向哪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的要去想一想,头发是我的吗?在佛教中所谓我的,是它能听我的才是。但是你无法叫头发不继续长,无法要它细它就细,要它黑它就黑,要它不掉就不掉,没有办法!它要掉它就掉,它不会听我的。你不能叫指甲不长,不能叫皮肤不皱,它就是会老化,而且会生病,你只能用它。它什么时候要老、要病、要死,都不知道,它不是我的,这就是“空”。色不但不是我的,你认真的看“色”,它真的只是地水火风的一个组合,地水火风的外相是色,里面是空,色受想行识只是一个外相,它的实质是空,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表面看是受,看进去是空,表面上看是各种冲动,看进去是空。

  什么是想?什么是念头?你一路问下去,会发现这个念头是空的,没有东西可以抓。什么是识?为什么我的眼睛会动?眼识是什么?用生理学来分析,分析到最后也是空的,不只是不是我的。纯物理现象它也是空性,一个无法把抓的空性,它只是一个生命存在的现象。好像我们问:种子从哪里来?你一直问到最后还是空的?因为你一直问下去,种子从虚空中来,因为你只能从基因上来说,但是基因问到最后还是空的。

  能量就是地水火风的火,这个火本身是空性,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地水火风的展现、流露,是地水火风的具像化,地水火风再看下去就是空。空本身看起来好像没有能量,但是它的能量遍布一切。物质上能比喻的就像太阳、地心引力,就像能量场的原理,就像光一样。光有没有能量?当然有能量!电有没有能量?当然有能量!核融合有没有能量?当然有能量!核子分裂有没有能量?当然有能量!

  宇宙一开始的生就有收缩膨胀,为什么会有收缩膨胀这个力量?这是一个最原始的负跟正,它就是一个收缩膨胀,没有收缩膨胀之前,它本身就是一个收缩膨胀,生命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收缩膨胀,电的正与负就是一个收缩膨胀,而且是先收缩后膨胀,这就是空性。所以收缩膨胀就是空性,没有一个东西离得开收缩膨胀。好像化学上讲氧化还原,还原是得到电子叫膨胀,氧化是失去电子叫收缩。色即是空,就是放松身息,任由无常推拿,色身还原成空,膨胀;空即是色,就是放松心识,空氧化成色,收缩。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所以你去看,什么是欲望?欲望就是收缩膨胀,欲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欲望的目的是为了一心。为什么会有欲望?因为你的心无法专注,你想要用一种愚笨的方法,来达到暂时的一心、心安。无自性只是空性的一个特性,而且它也没有真的讲出空性,因为空性是无常、苦、无我。无常的意思在阿含经是生灭现象,用现代的语言很难捕捉,因为它不是真的生、真的灭,它似生而非生、似灭而非灭,用现代语言叫做收缩膨胀。事实上收缩膨胀同时发生,就好像有氧化就有还原,有还原就有氧化。生就是收缩,灭就是膨胀,有收缩就是有膨胀,有膨胀就是有收缩。膨胀是散出去了,你没有看到了、消失了,你看一个能源进来了,进来就是一个收缩,出去了就是一个膨胀,表面上是消失了,实际上是扩散出去了。

  所以空性是指无常,色受想行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无常啊!没有一个特点比这个大,如果你分开来看色蕴,会觉得:这个手很实在,这个脚很实在。你会很执著于这个“有”,很想要“有什么”,有眼睛就想要看到东西,有耳朵就想要听到东西,而且要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却忘记了去体会无常,忘了体会无常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享受。随时去体会六根的收缩膨胀是最大的受用,这才是不假外求的!

  世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导向这里,只是他们不知道。一个创作者他的最后目的是导向这里,只是他不知道,他不一定知道这个东西。他说:“我创作只是为了抒发情绪,你们说我是艺术,我也不觉得,因为你们喜欢,你们又不懂,反正你们愿意买就好了!”他心中说不定还笑你们附庸风雅。事实上艺术家自己也不懂,外行骗外行!不要以为艺术家就是内行,在宗教家的观点,他还是外行,因为他不懂空。

  这不是我慢,这是在讲一个实相,实相的意思是一切都在导向一心,不能导向一心,不能导向寂静的都是假的。佛教讲“如”是动静一如,不是那种没有办法寂静的动,是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的寂静。有事就是无事,无事就是有事,这叫自在。他的身就是心、心就是身,境就是心、心就是境,心境一如,这才叫造化之境。不然一切的艺术都是造作,造作是为了要模仿自然,企图从自然中提炼,但是怎么提炼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好像从植物中提炼精华,但是无论怎么提炼,都不是它原来的东西。

  我们只是在要我们要的东西,好像提炼葡萄籽,认为它吃了有什么功效,但是那只能当成药,只能专门对治某一些病。

  导师答:它本身已经超越了,它的存在就是不存在。要先做到入流,乃至于等流,等流就是已经完全舍心,但是还要一直深入彻底。甚深的意思就是要一直深入,要先入门才能讲内行话,要先入流才能讲入流的话。

  所以要去体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没有离开无常,无常也没有离开色,甚至要直接的去看到色就是无常。一开始看色没有离无常,先妥协色没有离无常,不然一下子说色就是无常,无法接受。先讲色无法不无常,你无法让牙齿不坏它就不坏,头发不想它掉它就不掉。从色没有离开无常,无常没有离开色,进一步去体会色就是无常,无常就是色。

  导师答:什么在无常?当然是色在无常,不然你说色是无常,那无常是什么?说无常就是收缩膨胀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活的回圈。现在只是一个死的回圈和活的回圈的问题,当你没有这种正见的时候,你是一个死的回圈,你的心会被锁住,因为你就是会黏著,就是流不过去。讲的容易啊!什么每件事情都会过去!问题是当下每一件事情都过不去,就是过不去,没办法过去!

  受是无常,无常是受。但是这个无常是受的时候,它是一个正受,是一个入流的受。因为受是无常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在体会了,当你体会无常是受的时候,它已经等流了,它已经进去了才叫无常是受。

  解脱没有离开五蕴,解脱还是有五蕴,这叫做“有余涅槃”。解脱者不是没有色受想行识,而是完全体证色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完全体证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空、无我,完全住在无所有、无相、空,有这个五蕴,但是完全无相。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有空性的特性,原文是:“是诸法空性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说空性就是生生灭灭,就是收缩膨胀,这里怎么说不生不灭呢?这里的不生不灭是:它不是从哪里来,不是从哪里消失;你不能清净它也不能污染它,你不能增加它,你也不能减少它,你不能生它也不能灭它,这跟我们讲的生灭意思不一样。无常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讲无常是生灭,但是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收缩膨胀这个现象不是你能生的,你无法追究收缩膨胀从哪里来,就像两千五百年来人类在追求第一因一样,“上帝是谁造的?”万物有一个起源,那个源头是什么?那是无法捕捉的。

  导师答:用你的中心来讲是消失,但哪里有消失?像一个石头丢到湖心,震起了涟漪,你说那个波消失了吗?像七里香是说某一种蛾它在七里外就闻到了,人类无法闻到,很多东西人类的六根无法侦测,需要透过仪器来侦测,仪器是一个加强,可以把它加强到几万倍。

  导师答:灭掉的意思是你没有在注意了,因为你觉得它没有那么显著,不需要注意了。所谓余音绕梁,当一个声音来,我一直去听那个声音,你听到一公尺外的声音、两公尺外的声音、三公尺外的声音…它还是有,它还是在啊!这个声音已经飘到外太空去了,那种感觉,它还是在,只是你不需要去听了。好像是一个念头来,它去了哪里?它来了、去了,愈去愈远,你说它消失了吗?又有一个念头来了,一个取代一个,虚空无尽,一直取代,所以灭只是你管不著了,不是没有了。

  来了你也管不著,灭了你也管不著,现在只是在培养一个态度:你怎么去对待这个生灭,怎么去转化这个生灭?好像流体力学一样,你怎么去散这个热?引擎在制造热,你怎么散热?你只是用一个物理原理、角度原理把那个热散出去。这个世间需要各种散热,每一种东西都在制造乱度,你怎么去把它转向?为什么房子要有墙?这都是在引导一个方向,车子引擎为什么要散热?世间一切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导师答:我现在呼一口气,我开始追踪它到哪里去,它有一定的能量出去,它一定有一个分子在那里,所以这个东西叫回向。念头是会回向的,它一定是回向在这个宇宙里面,它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你无法解读的档案。所以很多档案都丢在虚空无法解读,它是真的有那个档案,只是你不会读而已。比如身上的狐臭味飘出去了,它在虚空中没有消失,真的可以侦测这个狐臭从哪个人身上来的,像狗闻了犯人衣服的味道,它就可以侦测追查犯人,这只是狗,还不是用科学仪器,科学仪器可以比狗还厉害!

  导师答:最大的回向是你自己,它就变成你的记忆,它没有消失,它存档了,它无法删除,除非你有那个解毒软体与驱动程式,否则那个念头不会自动消失。

  导师答:对,除非你没有存档。通常它都会自动存档,你的软体不好就是说,它一出现就会存档。问题是你的软体跟一个修行者不同,一般众生都是自动存档,修行就是完全用慈悲喜舍的防毒软体,防毒软体就是慈悲喜舍,很少人买这个软体,大家都舍不得买,都说成本很高,其实是一劳永逸,但是他就是偏偏舍不得买!

  滤过性病毒好比贪嗔痴,它本身不是细胞,但是它只要依附细胞就可以生存了,而且会还原,很可怕!它没有自己的细胞核还会还原,还会一直复制。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故”是说我们再来体会,事实上空性中是没有色受想行识,好像“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刚才说空即是色,空即是受,空即是想,现在又说没有了,这个没有的意思是说,你就是去体会它的收缩膨胀、生灭现象就好了。这时候就没有所谓的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只是一个外相,一个外显的东西,甚至没有眼睛、耳朵。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什么都没了,就只有收缩膨胀,就只有体验,不再分别眼耳鼻舌身意,不再分别色声香味触法,不再分别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只有体验,只有体验收缩膨胀,只有体验小而无内、大而无外,体验到了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你看不到你的眼睛,你现在说,你看得到你的眼睛是假设的;你看不到你的耳朵,你只能看到你镜中的眼睛和耳朵。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脖子以下的身体,但是再怎么看还是表面,谁能看到自己的头?你只能看到镜子里面的头,你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头跟脸,没有人能够看到。镜子再怎么都无法照出一样的脸,所以换句话说别人看到你的头,和你在镜子中看到的你的头,一定是不一样的!永远不一样。

  什么叫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在空性里面,在体验里面,你说我体验我的眼睛,体验眼睛就没有眼睛,体验耳朵就没有耳朵了,就只有体验,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什么叫鼻子?鼻子怎么体验?你只能透过对象来体验,透过有没有闻到味道来体验,不然什么叫做你有没有鼻子?什么叫存在?如果它没有给你嗅觉的感觉,你还会觉得它存在吗?它只是个空壳子。我有没有眼睛?好像有眼球、有彩虹体、有眼皮,它意味著什么?除非你能看见,你如果不能看见,它没有意味著什么,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做体验眼睛、体验耳朵?当你的眼根不能收缩膨胀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看到东西;当你的耳根不能收缩膨胀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听到东西;当你的鼻根不能收缩膨胀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体验到鼻识;当你的舌头不能收缩膨胀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体验到舌识;当你身体的皮肤不能收缩膨胀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身识。好像你的皮肤三级烧伤,你没有办法体验,你只能体验痛,那个痛是不需要皮肤就可以体验的。体验要有导向,我们的导向是体验一心。

  连存在也超越了,体验到存在就是不存在,存在不存在已经等同了,因为它已经变成虚空,一种空的体验,无内无外。这时候空性的体验又变成虚空的体验,一种无量光、无量寿的体验,就是体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体验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你不能说它是存在,因为它不能用存在把它定义,存在是很狭隘的定义。

  现在就是要先学习体验存在,在体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以前以为存在的都是假设,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眼睛跟耳朵,你不晓得什么是胃肠。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解剖图,你看到的只是别人的胃肠,顶多麻醉手术让你看到自己的胃肠,但那又代表什么?你没有办法跟你的胃肠沟通的,那个都不算是真正的体验,真正的体验是真的感觉,你可以跟万物讲话,你可以跟你的眼睛、鼻子说话,跟你的口腔说话,那么亲切的感觉,可以跟万物说话。

  一个念头的回向,主要是回向自己,当然也回向别人,但是因为念头与自己最邻接最靠近,所以它不可能没有回向自己。所以只要你一个起心动念,想要对别人不好,一定是对你自己不好。你说你没有感觉,那是因为你太不敏感啊!你不可能想对别人不好而没有对自己不好,而且一定是对自己最不好!只是你不知道,因为你的注意力在外面,你不知道这个不好,已经对自己不好!因为你没有体验,你有体验的话你马上会知道,因为你的心变得很敏感,因为你的心变的得没有隔阂,因为心是没有墙的,你怎么筑墙都没有用的!身体勉强可以有墙,心没有办法有墙。身体即使有墙,也是如聚沫般不实,看透了看穿了,一切就无隔无碍。

下一篇:般若心经讲义圆瑛法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