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大师:佛经上常说解脱 怎么摆脱?

2022-11-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教的产生不用多说,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改编,释迦牟尼佛的改编工作,一句话,就是解脱工作。

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环境是在皇宫里,经过宫廷的愉悦出家,当时二十九岁。他为什么要出家?众所周知,是为了“苦”。先是生死的煎熬,然后是弱肉强食的煎熬,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的爱恨情仇的煎熬。那些身体的,心理的,内外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苦涩的问题,他决定出家。他想通过出家的生活来实现摆脱痛苦的方法。最后佛开悟了,佛已经悟到了解脱苦的方法。若以此法推演,则无穷无尽。如果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缘份空”。

所谓业障空性,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业障的规律,我说,就是空性”。也就是说,一切依赖于各种因素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所以我想问:从宇宙到生命,没有众多因素的聚散,万物怎么可能产生?所以,生而空是真理。

生而空,可以用四句话来解释:“这是有原因的,但这是没有原因的。此生是为此的一个理由,此生也是为此的一个理由。”(阿伽玛的句子)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指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无论是身体上的成、住、衰、空,还是身体上的生、老、病、死,还是心理上的生、住、异、灭;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凡是能成为现象的,都是由于各种必然因缘(关系)的聚合而成立的,所以叫做“此有(关系),故有(现象)”;并且由于各种必然原因(关系)的消解而消失,所以叫做“此无(关系)故无(现象)”。

万物,从宇宙到生命,都是不朽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值得执着的。人的痛苦是因为生来空虚。你想要你没有的,但你害怕失去你已经拥有的。我怕我遭遇不幸它就不走,我怕我不遭遇不幸它就来。人们也持这种态度。

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不能认清事物和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把内在的“我”放在与一切外在境界对立的位置上;为了一个“我”,我拼命维护这个“我”——我的,我能,我爱,我恨,我要,我不要.总之我在做奴才和马子。这是一切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根源,所以“此(我)命与彼(苦)命相同”称为“清净大苦聚”;可见,无论是自己感受到痛苦,还是让别人感受到痛苦,都是因为“我”。如果你能从我身心中的名、利、权、物中看到业障空无的道理,那么你就会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暂时的、虚幻的、想象的。你怎么能当真呢?

但是,我们要知道,所有这些东西,从性的角度来看,都是生而空的,但是从现象的角度来看,都是真实的。这个现实,当然是因为“我”的(现在)观念而存在,也是因为我的(过去)因缘而感受。所以,从过去到现在,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自己造成的。如果看透了空性,放下了“我”,即无我,即解脱,即“此(我)灭彼(苦)灭”,即所谓“纯粹大苦聚灭”。

可见,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消除痛苦之道。但理论上很难适用于一般人群。所以基于这种消除痛苦的原则,佛陀在印度恒河两岸的许多地区来回奔波,到处受教育。以及在什么场合,针对什么样的对象,用不同的方言和比喻说着不同的教导。对于出家的弟子来说,重点是出世间的根本之道,对于根深蒂固的弟子来说,说的是拯救世界之道。对于普通人来说,据说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世界通用的。在人天的基础上,进入解脱入世的菩萨道。

所以佛经的内容有很多不同。有的说出身,有的说入世,有的说王臣治国之法,有的说父母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有的讲社会服务,有的讲家庭经济,有的讲男人,有的讲女人。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贯彻佛陀悲智所流出来的佛法(正确的生活方式),减少世间恶愚所带来的痛苦,创造一个和谐、繁荣、和平、幸福的人类社会。这是佛教的解脱之作。虽然佛教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开生死,但是在一切众生穷尽之前的解脱工作,还是要在一切众生的生死之间去做。所以,虽然佛陀开悟之后已经解脱了,但是佛陀对世界的开悟是在他解脱之后。但是,这些是解脱的原则和目的,不是解脱的方法。

文/盛宴大师

文:97su.cn

下一篇:净土佛法:真正学佛 一定要看破 要放下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