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奎大大师净土宗教程第二部15

2022-11-02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五章景宗十三位祖先的生平和思想

十二。了解大师的生平和思想。

1.生活

羞于醒觉的陈武大师(公元1741-1810年),字学得透彻,又被称为孟东。他是富户,俗名马。大师年轻聪明,总喜欢看书,被历史集团看得博览群书。二十二岁那年,由于一场大病,我深受身体无常的影响。病人痊愈后,到方山县城请三圣寺荣池老僧剃发,并配足戒。

从各方面学习后,听一龙大师讲《14》。早上书房诘问,求深意,《圆觉经》全经大旨了然于胸。依照慧安大师讲法象宗,妙不可言。在后便空大师的座下,听了《圆觉》,《法华经》,《首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并且得到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明确了性和三观十次的奥林匹克原则这两个方面没有障碍。

三十三年冬,神光通寺清如翁,光明向上。师徒和睦,嗣法为林佶三十六、青山七。后来加入广通寺,带领众人参禅,鼓励他们以后读书,孜孜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誉满天下。后来因为多病,念佛治好了病。思念佛后,文殊、普贤等大菩萨,Avaghoa、龙树等大祖师、智者、永明、处士、莲池等大识,无不艳羡归心。我是谁,不敢回到我的生活?结果我把心转到了西方净土,专门念佛。

通过暂停冥想,纯粹提净土,把几十年积累的手稿都烧掉了。感受到师父的真诚,和师父一起参加禅修的人也念了佛。禅净大师的两位大师深谙悟性和悟性,口才也不妨碍。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天限一尺香接待来访者。过时了,就是拜佛念佛而已。与大师们一起,与大众一起勤修,莲蓬风大,远近皆有,道法归心。当时佛教徒中,悟空大师是第一人。

嘉庆五年,大师退隐到罗红的紫府寺,打算在那里终老。四大弟子依附大批追随者,师父又是守法之人,乐此不疲,于是收留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劈柴挑水,用泥墙补屋,成为佛教道场。

师父在罗红山住了十年,嘉庆十五年二月,到曼居集祭扫祖塔,送别山外法云:“可惜人短暂白活,大家要好好学佛,其他年份净土相见容易。”三月,我回到罗红山,吩咐弟子们提前进香,交出方丈的位置,告诫大家:“念佛法,三将军被,不收无机。这几年来,我和其他人一起努力建造了这个道场,原本是为了接待聚会和同修的。无论我设立了什么尺度,都应该始终遵守,我决不能改变我的路线。我一定不辜负老僧等人的苦心。”

临死前半个月,大师觉得自己有小病,即命大众称他为佛号,见虚空中有无数建筑物,是西方来的。大师告诉大家,“净土出现了,我要重返西方。”弟子劝师父活在世上。大师回答说:“一百年后,我会回来的,我会受到祝福。如果你是老师,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

12月16日,大师下令建立涅槃。17日,大师告诉大家:“昨天见了文殊、观音、大圣,现在受佛祖之邀。我现在要走了。”公众越来越大声地呼喊着。桅杆

以悟禅大师的资质,解读禅净的本质内涵,比较两者的难处与功德,从而树立在纯宗念佛修行的坚定信心。

大师认为《金刚经》是心造佛,心是佛的第二语言。比起禅宗,看破自然成佛特别直接。为什么?造佛容易,因为见性难。什么是见性?离心意识,光迸出,初见性难。什么是佛教?持佛名,观佛,观义,即成佛,容易。大师举了禅修者,如泰国第一塔,纸衣道士等。谁坐而死,却不知解而不逃生死;如果能回到这一段精神,专心念佛住净土,就能住上品。永明法师的“十人无净土,十人无净土”“十人无禅有净土,万人去修”,是真言,是真言,是大悲大悲的话。

我们现在的想法都是假的,假的都是真的;终日一成不变,终日追随命运。不循佛界念佛,就念到其他九法界。每一个念头都会落入十个法界。今天,我将在西方阿弥陀佛那里学习,生活在极乐净土。我读书的时候,西方的义和庄严在我心里,我的心已经在西方的义和庄严里了。比如两个镜子交叉在对方的脸上,两者相得益彰。从纵穷三际,念佛即见佛,即成佛;活下来就是死,就是活着。同时,在三际,没有正反面,皇帝的网里全是珍珠。信名就是佛知佛见,也就是说要正念,以佛知佛见对待众生。见众生皆惑,而信其名,即化众生本原为佛法本原。这是僧门化铁为金的绝妙方法。

大乘佛教的通途,是要见道再修行,修行再修行。见道不易。教须虚心,宗门须直通而闭,然后再谈修道。不然你就瞎练,难免碰壁掉坑。作为净土之门,不需要见道。只要你对圣言深信不疑,相信你的名字,决定去净土,一旦你离开了人世,你就再也不会回头。如果你修行修道,你必须先忏悔你现在的事业。如果你目前不悔改,你可以从中作梗,没有办法学习。清净的修行,是把一个人的事业带入生活,不必忏悔。如果你在其他地方修道,你必须停止担心。见忧未尽,分段而死,不能离开共同生活的污秽之地。修一个人的清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穿越三界,不断烦恼。从此,我们将一起生活在污秽之地,一起生活在净土。一个人活在土里,他的生死就永远断了。知净土是拯救求道之门的第一条路,但最后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忏悔。号码

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果德,又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大师透辟剖析般若与净土两门大义。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空有二门互不相碍,且复相辅相成。缘起性空,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般若与净土二门,悉皆指归本源心性。昔有人请教莲池大师: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莲池大师答语深刻透辟,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何用融通?

大师深鉴禅净二门精髓,故死心念佛,万牛莫挽。其《念佛偈》自况:“自怜自作太平僧,了生脱死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向上全提入髓深。临济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恼丛林。”其不慕宗风,唯欣莲蕊之宗教情怀,以及每日十万声佛号的精勤,来自大师知见的精确。其自行化他,力量甚巨。

(2)十六字净土纲宗,允为净业轨则

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并进而诠释四句话的内在关联。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念佛法门,无由契入,故真为生死是修净业的前提。不发菩提心,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故发菩提心是净业修持的根本。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名念佛,往生净土。

以十六字纲宗为核心,大师进一步演绎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大师这段开示,理事圆融,既外慕诸圣,又内重己灵,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运,成就殊胜净业。

大师将真信具体列为十种。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坠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七信愿生即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性具与事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修净业者,如能具备以上十种信心,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门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

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可谓深信。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转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能如是愿,可谓切愿。

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大师剀切剖示十六字纲宗,诚为末法众生净业正范。

(3)欣厌心切,精进勇猛

大师对禅净奥理,深造底蕴,而其宗教情怀,尤其虔切。大师劝导: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厌欣心于净业修持大有裨益。以西方净土之乐,回观娑婆世界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世界之苦,遥观极乐世界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这种深切的厌欣心,始终渗透在大师一生的净业修持中,兹录大师《念佛偈》数首以证:“说著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那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阿弥。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其净业之虔诚,感人肺腑。

大师一生以求生净土为职事,一天持念十万声佛号,不欣世语,孜孜于出离苦海的道业。大师深感: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由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大师以此反省策进自己的净业,住持道场,处理事务,以尺香时间为限。《尺香斋白词》云:“死生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敢轻疏,幸垂监恕。”

大师以精进自励,亦以此化他。《与瑞一李居士书》劝导居官的李居士:“犹须痛念三界无安,肉身苦恼;生死路险,人命无常。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缘,只眼觑破;佛心佛行,赤体担当。净业得修且修,宦场可下便下。无少生留恋,无虚弃光阴。务期事办一生,花开上品。庶几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真实厌舍娑婆尘境,成就出世间之大利。语重心长,感人肺腑。

从以上大师三种思想的阐述中,我们可鲜明地感受到彻悟大师的净土思想特色,有净土深切的虔信胸怀,有禅宗痛快淋漓的宗风,有教下剖切详明的圆解。其行解真实,瑞应超卓,不愧为末法净土正祖,五浊恶世的不灭法炬。

文:97su.cn

下一篇:书名:宣化任尚:夫妻分有缘和有怨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