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2018-09-17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心灵创造幸福 读后感

幸福在哪里?这是我一直在追逐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它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认识深度,而这个深度又取决于我们对生命乃至人生意义的认识。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接纳,要认识到世事的无常,我从来都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特别是爱情,所以我基本上不太相信爱情会出现在我的身上。有时候在路上走的时候,我想的不是,工作上的难题,也不是,学习上的困扰,而是,自己在路上的各种死法。因为我知道,人的生死是自己不能左右的,这是命中注定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去害怕,不用去担忧,因为即使你忧虑了,也是改变不了这个事实的。如果不接纳,则会由第一支毒箭身苦转换为第二支毒箭心苦,第一支毒箭我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第二支毒箭我们是可以通过接纳来化解的。当我们被第一支毒箭射中,痛苦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止损,避免继续被第二只毒箭射中,事实上,这是比之前更严重,更持久的伤害。其实逆境对人生来说也未必是坏事,让逆境成为修道的助缘。其实顺境和逆境也是相比较而言的,对某个人来说的逆境,可能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就是顺境。

五福临门,其中的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其中前两者是辅助条件,后三者是根本因素。康宁是指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一点非常重要,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能做到康宁的人,那么它就没有了烦恼,我在济群法师公众号上有看到这么一句话。浮躁,就是混乱的心念此起彼伏,就像漂浮的羽毛一样上下飘飞,躁动不安。道德就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如果这是道德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一定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关于善终,在电视剧里,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极其憎恶的时候,他通常会指着对方的鼻子骂道,你不得好死。可见好死,是一件多么大的福报。那么怎样才能够拥有这些福报呢?首先必须培植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这三种,悲田,就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慈善的本质是充满慈悲大爱。读大学的时候,给我们上企业伦理学的老师,曾经说过,现代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在法律,金融,英语,管理全面发展。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下了一个小目标,学习管理,法律,金融,英语,然后做一个企业家,到自己55岁的时候退休,把自己积攒的财富,用来做慈善。但是我想那个时候我肯定不是慈悲大爱的,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么深度的思考,只是看到,当时的社会慈善机制不完善,很多人中饱私囊,那时候,想自己设计一套规范的慈善机制,能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把钱用在刀刃上,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恩田,要以感恩心面对一切,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总觉得别人为我做事,那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的荣幸,后来发现,当初的自己好傻,别人帮助我,是我的福气。所以,凡是对我有恩的人,我都会用小本本记下来,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一一回报。相反,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的人,我很容易会忘记,可能是因为小伤,没有真正痛过吧。关于敬田,对有德者心生恭敬,这点我似乎还没有做到,无论是对德高望重的人,还是说我们的老师、宗教师,我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因为他比我们平常的人,要得道更多,而对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待遇,我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耕耘福田,关键的是建立三种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总之,幸福是由综合因素组成的,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而我们的认识也会影响到心态。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正面的,那么潜移默化中,你也会是那样正能量的人,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你身边的30个朋友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水平。我们最大的朋友和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西方有句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当内心不再有迷惑烦恼,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将是生命本质的存在,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都会源源不断的散发喜悦。

通常人们追求的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欲望达成后的满感,当我们自己不幸福的时候,一定是有欲望不曾得到满足,包括物质上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比如我自己,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但是怎样去定义优秀呢?是知识的渊博,财富的积累,道德上的注重等等,但是,每个方面都没有一个上限,没有一个终点,所以,一直在路上,你永远没有满足的那天,所以就永远不可能得到幸福。济群法师经常说,未来考量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休息能力,有休息能力,才可能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获得幸福,很不幸的是,我没有这种能力。我对幸福的定义是,能做到,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走路就是走路,能做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我已经是成功了。

从根本上说,人的两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结果只能是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佛菩萨是学佛修行的目标,之所以能成为目标,是因为他成就了三种功德,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真正的幸福,应该代表生命本质性的存在,这就必须彻底去除破坏幸福的心理,开显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一旦开发觉悟,生命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存在,才能源源不断的给众生带来幸福,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标。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向往幸福,首先要具备接纳一切顺逆境界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外界所转,才能保持平和与从容。其次,要认识到带来幸福的诸多因素,时时耕耘福田,使福报可持续发展。第三提高认识,以积极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第四要避免追逐欲望带来的过患,就是破坏幸福的大敌,最重要的,就是看清心的不同层面,知道应该发展什么,舍弃什么。进而从自力到利他,从追求个人幸福,到给予众生幸福,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幸福。

文: 淘淘小太

下一篇:佛弟子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念佛度生死!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