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福报,来自般若智慧境界

2018-07-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家仔细想想,中国古代有四个字,叫厚德载物,就是说你有这个福德,你便能承载更多的可能。那你有没有明白,这“厚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承载?我们打一个比方,就像一杯水,可能一粒灰尘掉到里面会溅起巨大的涟漪。那如果是大海呢,是很深很广的海,连一艘航空母舰丢到里面都没感觉。大海可以承载万吨油轮,小河小溪只能载得起舢板。

如果我们有空,自己好好想想,在你内心会不会一点小事就溅起巨大涟漪,让你睡不着,工作不安心,吃饭没味道,让你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心神不宁?这是一种浅薄的表现。如果你有深厚的福德,内心像虚空一样无尽的时候,就有承载一切的可能。就是说你的心量大到虚空般无尽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放不下?地球,在我们眼里是很大很大的吧,我们坐飞机到美国去需要20多个小时,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徒步,感觉根本走不完;但是从外太空来看,地球连乒乓球都算不上,它就是一粒尘埃。

当人心很小的时候,眼前的物就不断被放大;当人心很大的时候,眼前的物就变得很小。所以我们要修这样一种境界——不断把自己的思想、心胸扩大,不断成长。大家请记住,给孩子培养福报,最重要一点就是培养他的境界。“境界”说白了就是一种格局,一种宽度,一种包容度,我们要修炼一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样深广无垠的宇宙般恢弘。我为什么说能把孩子带到寺院来,这样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佛法就能给你这样一种恢弘境界,一般人是不可能有的。在外面他们培养孩子,培养什么?培养竞争,培养励志,培训发财,培养你将来成为人上人。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每个家长所要的梦想,但是这些励志、发财、当官,这些培养人上人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它的原点,它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基础,就是胸怀天下这种境界。能胸怀天下,他才能成就无限。没有这种境界怎么可能成就?

一个没有福报的人,他就没有那种境界,没有那种格局。他没有那种格局,看待事物就会很肤浅。所以,作为母亲我们要不断思考这两个字,想一想从古至今能把孩子培养出巨大成就的人,背后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我们要去读这样一种书,等于说,你现在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一种可能,你就要成为这种伟大可能背后的母亲。你们应该多读历史,多读哲学,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多读《金刚经》。你们有空去把《金刚经》天天读,一遍遍读,每天至少一遍。因为《金刚经》会培养你这样一种境界,培养你站在三界虚空的角度来看待世间万物的存在规律,能站在世间万物的规律当中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从人的一期生命去看待你的功名利禄。用这样一种高度来看待世间的微末小事,用这样一种思想、一种眼光,就是一种大境界。但是《金刚经》很多人看不懂,没关系,读一遍,你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有一天你突然悟出了其中的某几句道理,使你受益。

第二,培养孩子智慧。因为境界一定来自智慧,福报也来自智慧。没有智慧,得到的福报是不究竟的。那什么是智慧呢?我们去读《心经》就知道什么是智慧了。般若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事物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从来没有生起,没有消失,没有增长,没有减少,没有染污,没有洁净。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这就是宇宙本来的面目,也就是它的实相。懂得这个实相就叫智慧。

最近,我在通过这个词感受一个概念:当你坐在这里的时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你想想是什么概念?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你就不觉得这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觉得你现在多大了,吃过午饭、吃过晚饭、还是吃过早饭了。你就是这样活着,就是坐着,就是这样存在。你想想,没有我当母亲的角色,也没有我当子女的角色,也不觉得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呢,你就不在乎家里和这里之分,这里和那里有什么区别,没有这种概念。

大家仔细感受一下,如果能用这一种概念去解读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你就会发现从这种过程中悟出很多,你平常所想不到的东西。你的心就能沉静下来,你的心能沉静下来,你便能看清楚平常看不清楚的问题。所以,在佛教里最关键不是学了多少东西,而是通过这个名相的学习最终改变你的行为,你的思想,改变你内心解读世间万物的那个原点。说白了就是你的心没改变,你的世界就不会改变,你的人生也不会改变,你所辐射的一切外在东西都不会改变。因此,人真正的改变,是我们那颗心。你的心是邪恶的心,名利的心,喜乐的心,还是智慧的心?……我们知道吗,佛法修行,最后就是让你走上一条宁静、喜乐、安祥、自在的生命,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成立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智慧。你的心灵读透世间万物存在的那种规律之后,你才能达到这种高度去理解事物。

以后我们有空去读读《心经》,《心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就是有一位菩萨,他有时刻观照自己的力量,时刻觉察和反思自己,这位菩萨最后就成为自在菩萨。自在菩萨的前提来自于他的观照、觉察、反思这样一种理念。“行深般若”,——这里有一个词,叫“深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出世间的智慧。

贤宗法师于国学亲子班开示

来源:网易博客

下一篇:身边的六道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