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素心︱诗歌荐读《我哀篮中蛤》

2016-09-03 素食文化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泱泱中国,诗情澎湃。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今天给大家推荐苏东坡的《我哀篮中蛤》。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绞痛,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

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璃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大意如下:

我哀怜菜篮中的蛤蜊,紧闭小嘴以守护生命中最后一滴汁液;

我也同情网中的鱼儿,口吐唾沫以获取生命中最后一丝润湿;

它们被开肠剖肚多绞痛啊,如此过分,于我何益?

与您相见不问候,而先劝您戒杀放生,此事最急迫!

往昔宰相卢怀慎,不忍杀生,烹煮葫芦,形似蒸鸭;慈心感人,宾客忍笑。

又有王武子,每餐必杀生,砧板噬血;

又用琉璃器皿蒸乳猪,小猪身上还留着人奶的乳汁(王武之以人乳喂小猪)。

卢公虽贫寒简陋,却活到白头;

武子虽奢侈豪华,但未死已令神明悲愤而泣。

先生德行如万金璧般珍贵,请守护您悲悯的情怀。

人生如梦,就算活到百岁也不过匆匆过客。

请您不要忽视我这番话,把它编入诗集吧(切记切记)。

在这首长诗中,苏轼先哀篮、网中的蛤和鱼,描述其奄奄之态,劝人体谅其苦痛而放生。又以清俭的唐宰相卢怀慎与豪侈的王武子相比,说明最终还是好人有好报,恶人遭恶报。最后借劝诫陈季常,实质也是告诫大家,人生百年如一梦,要多行善事不枉此一生。

说起苏东坡,大概不少人知道他是“东坡肉”的“研发”者。他精通诗文,也酷爱美食,曾写过无数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馋赋》来反应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但他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接触佛法,与质朴的农夫、渔民为友,以大自然为家,苏东坡的心性有了转变,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在饮食上也渐由不杀猪、羊等大型动物,进而连鸡、鸭、蟹、蛤等都在禁杀之列,有人送他螃蟹蛤蜊水产物,他也投还江中,虽明知蛤无复活可能,但也比放在锅里煎烹的好。他并恨自己未能忘味,不能吃全素,只好“勉励”自己只吃“自死物”,不为口腹操刀杀生。

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一次苏东坡去岐亭看望他的好友陈慥(字季常),途中想起前一年去陈家时,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苏东坡不忍为口腹之欲而有杀生的残忍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一见陈慥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杀生。之后又做了这首《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即岐亭五首之二),寄到岐亭劝说陈慥戒杀。陈慥读后不但接受了劝告,甚至陈慥的邻里读了这诗,都说“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多人不再吃肉。

以上配图均出自丰子恺《护生集》。

温馨小提示:

葫芦的吃法。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

菜肴制作提示:

1、葫芦栽培时因土壤或光照等原因,可能含有醣苷结构化合物,食后容易中毒,烹饪前可舔尝,如有苦味,应弃而不用。

2、葫芦瓜的食用法有炒、烩、做汤、制馅等,如辣炒葫芦条、葫芦汤等等。

3、烹调时不宜煮复太烂,否则营养损失多。

4、苦葫芦因含有过量的葫芦甙等苦素有毒物质,食后易出现呕吐、腹泻和痉挛等症状,应在烹饪之前先尝出来而弃之不要。

下一篇:不知不觉中,在吃素路上已经走了三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