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素食养生观

2015-02-11 低碳环保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曾任国际素食者联盟主席的马克斯威廉格林(MaxwellG.Lee)先生说:“生命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在相互影响。人类对其他生灵的态度、饮食习惯、如何看待大自然等,都会直接影响人口和人类存亡。”

他还认为,作为一名素食者,不必过分强调素食对健康的好处,而应该更重视素食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情操所能带来的影响。近年来,素食主义已发展成生态保育和生态伦理的一部分。

“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不等于“不吃肉”。汉语“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

有专家作过考证,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第三指无功而食禄,那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事,与本文之旨无关。

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随着佛教传入,南北朝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鲜明特色。

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

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

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高僧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带去了中国的素食烹饪制作技艺,其冠名为“净素烹饪”,把佛教高超的精神修养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佛教的朔望斋戒,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力主要是施加于地球上的水体中的,它往往是通过海洋潮汐的定期涨落体现出来。人体的水分占了身体的80%以上,而且,人体血液中的盐分浓度也与海洋中盐分的浓度几乎是一样的。因此,每当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

这时候,人的血气要么最盛,要么最衰,总之,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台湾高雄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曾作过一个专题研究“素食者之血压”。这项研究是以政府登记在册的佛寺内的僧尼为对象的。总共选取700人作为实验对象。在另一个组,选取40岁以上,非素食民众5000人。

研究结果证明,素食的年数愈久,血压增加的比例则愈低。这项研究的另一结论显示,素食者和非素食者的血压与年轮回归线相比较,两者的血压都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研究结论告诉我们,素食持续年数愈长,因年龄增长而导致血压上升的幅度也愈小。

为探讨素食对人体影响程度,台大医院陈瑞三教授花了两年多时间,赴49座寺庙,为249位出家人作各项检查及血液分析;另外又选了1057位非素食者,及患有心脏病或血管硬化症者为样本,作为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陈教授公布的研究报告中,得出了如下结论:

素食不会导致贫血。249位出家人,只有5人患贫血症,但这5人并非因素食而贫血,而是本身患有胃肠病或寄生虫所致。

素食者不会营养不良。陈教授对素食及非素食两组作血蛋白鉴定,发现非素食者平均为6.1~11克;素食者则为6.6~8.8克。以最新仪器“电气流动法”进行测试,亦证实素食者血蛋白完全正常,且比非素食者更加平和稳定。

素食者胆固醇较低。胆固醇沉积过久,容易使脉壁变厚或变硬,而发生心脏病或血管硬化。经调查结果,素食者胆固醇平均为158毫克,非素食者平均为180毫克。

非素食者眼底网膜硬化较普遍。经测试结果,素食者有16%有眼底网膜硬化现象,非素食者硬化比例,则高达40%。

台湾另一位健康专家王合民医师对素食者建议说:“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芥菜、甘蓝菜、萝卜,是钙、铁及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茹素者应多加选食。但是,上述蔬菜却不含维生素B12,因此,在食用时若能配以含有维生素B12的黄豆,则所获的营养,可以和牛奶相当,而不用担心素食会营养失调。”

(摘自《东方早报》)

下一篇:欧洲8个国家10个永续生态社区,让美丽的乌托邦成为现实!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