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店经营7大误区

2014-02-13 素食营销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素食店经营误区(一)

每年有很多素食店欢欢喜喜地开张,但每年关门的素食店不少,其中与经营者自身有着极大的关系,既使在关门后,很多人都找不到自身的盲点,总是将失败归结在外部因素,所谓万法唯心造。其实自身的因素往往更大一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旁观的经理人的角度,我找到了当年自己经营失败的一素列原因,将在以下几个章节中慢慢阐述,希望现在和未来的很多素食经营者能避开这些因素。

图收益。结果往往不是店主拥有店,而是这家店霸占了店主所有的时间,力气,金钱和心思,当店主们的心中只有这家店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中没有了阳光,朋友,天伦之乐,吃饭不知菜滋味,做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在他们心中,似乎只有营业额占有绝对的份量,左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时候素食店在经营者心中成了“可恶”的魔鬼,放不下又拿不起,完全没有了开店之初的喜悦和信心,整天忧心忡忡。他们在不经意间将这种狭隘的生活观强加给他们的管理者,员工,以为这样就可分担,其实只是扩大了无数倍,无意识地霸占他们的时间,精力和空间,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经营从此走上恶性循环。

当心态坏到如此程度,经营者的心胸会越来越狭隘,经营思路无形中受限制,他们抓不住顾客广大的需求,并且针对需求确认目标客户,集中人财物获得利润,而是漫无目的地尝试,在无效率地耗费中走向尽头。

其实真正的魔鬼并不是素食店本身,而是人的“占有欲”,我们的无明令我们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占有任何东西,我们投资一家店仅仅是付出一些代价来暂时使用一下,因此投资前就要权衡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资金的投入。当占有欲升起,往往套住的是自己,痛苦也就随之产生。当经营者不再感情用事地胡乱操作,慌张的情绪到处宣泄,如何正确地经营思路就会浮现出来,原来真相早就存在。

以上不仅是素食店经营者要特别小心,经营任何行业都要避开这种心态,因此很多人宁可请经理人或经纪人来操作,就是为了降低感情用事的操作,减少运营的风险。总之,市场是无情的,凡是违反商业运行的客观规律,自然是以失败告终。这也是佛陀揭示的因果规律,在此特别奉劝开素食店的佛教徒们不要盲目指望“加持”,闭着眼睛操作,以为烧几把香就万事大吉,如果要谈到加持,就是我们的修持令我们破无明开智慧,令我们真正的冷静下来,理智起来。

素食店经营误区(二)

在上一章节谈到不良的心态造成经营者盲目操作,接下来谈的是经营者的其它几个盲点:自已不懂管理,以为投资一家店就很自然的成为了管理者,如同一对夫妻以为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了父母,其实对教育一无所知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同样,对管理不专业的经营者对企业伤害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很多经营者无论出于心态上的不放心,还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量,往往选择自已摸索,甚至胡乱指挥,因误操作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十万至上百万,而请一位职业经理人的代价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

当一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经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下决心请经理人来操作时,又会犯以下几个通病:1,错误的选择没有管理经验的人,这些人不进行客观市场分析,确定目标客群,形成企业品牌形象,围绕企业文化,制定一系列的产品制作,销售,服务,选拔合适的专才在各岗位,付于相应的权限,合理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照着制定的目标前进,而是一味地引合经营人的喜好,或是一味降低成本,根本打不开市场局面。2,经营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合格的经理人,又往往不充分放权,在情感上总想“外行管内行”,最终还将经营不理想的责任推向经理人;3,错误地将因自己错误的市场定位,选址,不当的指挥造成的后果转嫁让员工承担,以“生意不好”为由减少员工休假,国定假期,以期降低成本,其实员工不良情绪一定会带到产品制作,服务等工作中去,影响到整体的方方面面,造成客户投诉上升,不良的口碑相传,为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远远超出所降低的成本。

素食店经营误区(三)

素食店的经营不以赢利作为它唯一的目标,它有戒杀护生的使命,教化众生的使命,为了使这些使命长久地发挥下去,素食店一定要赢利,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赢利本身谈不上纯洁还是染污,而这个过程中是否克守商业道德,义务纳税,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才牵涉到纯洁和染污的心念,打着”不赢利“的旗号是对的,我们的目标并非赢利,但是违反商业基本规则,不顾成本和人力的慈善公益,损伤投资人的资金,及合理的投资回报意愿(贪是指过分的回报),消耗员工的休息,将一家店拖向亏损,以表面上短暂的布施美名而损失素食店长久的本份功能:戒杀护生,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商业规则同时也是人性的规则,违反人性规则操作即违背商道,也是违背佛道。

素食店的很多投资者将”不赢利“的理念泛滥到整个商业操作过程中去,为了所谓的发心纯正,强迫投资者放弃合理的回报,进一步将事先制定好用于慈善的部分利润化作成本,也造成员工的困惑,佛家一直有“善有善报”的说法,社会上有按劳取酬的人性规则,但在素食店都成了“贪”,造成素食行业人力水准提不上去,专业人士缺乏,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损失,戒杀护生事业无法做广,做久,这种舍本求末的作法,作为佛教徒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固然要当心“利”的污滥,但是我们要分清需求与贪求的差别,同时“名”的染污隐藏得会更深更巧妙,它往往以一种慈善家的面目出现的,令人防不甚防。

素食店地纷纷倒台可能与众多的投资人的这些心态不无关系吧!作为佛教徒的投资者们,好好学习一些商业操作的规则吧,这些规则之所以能成功,本身就遵循了佛家的因果规律在其中,附合人性的特征,看到这么多素食店倒了,新的店也没有几家真正有起色的,请大家真的不要再做表面“功夫”了,好好地找一找“规律”。最后以《金刚经》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语: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素食店经营误区(四)

素食业人才流失现象是严重的,任何行业的兴起就是这个行业人才的涌现。比如IT业不是由一二个精英能推动起来的,而是由一批批的专业人士不断努力的成果.素食店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因此对高层经理人的要求是特殊的,比如牢固的素食理念和持戒的观念,但是这样的要求不能泛滥到部门主管,基础主管和员工中去,这句话不意味着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能慢慢地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这些理念当然对他们的人生和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不要将这些列在他的工作绩效中,平时八小时的工作交流经理人会以他们的专业为交流重点,以理念作为私交的讨论话题,不然,员工会误以为领导要求太高,他根本做不到而失去信心,我们首先是请他们来工作的,不是请他们来上课,我们只要创造一些条件,如书籍和音像,相信通过时间他们自己慢慢体会,而不要将这些理念作为对他们的“要求”(换句话说,也是不知如何从专业角度去要求他,作为上级就只能要求这些)。

很多投资者将素食店开出来,却分不清自已办的是企业还是寺院,主业是经营还是慈善,因此对员工的要求也是模糊不清的。投资者用人方面的误区有三:

1,凭个人爱好选用人:

一些投资者对餐店经营的专业是模糊的,不过他们对某些人的性格爱好是明显的,比如有些投资人是喜欢安静沉稳的性格,于是性格活跃的人在这家店就要安静下来,至少在投资人面前不能乱说乱动,这样的喜好原本无可厚非,但投资人会不经意间将这样的喜爱作为用人的某项指标。有些投资人喜欢经理人表现得精明强干,精力充沛,在店堂里来回穿梭,至于效果如何他们不关心,也因为专业的缺乏他们无从关心,于是有些主管就引合了这些喜好,投资人来了跑来跑去显得很卖力,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使那些真正要静下心来搞策划,制定条例,改善流程主管很为难。笔者曾经面对一个很好笑的问题,一位投资人向我身边的人打听,笔者的健康情况,她关心我的好意心领,不过或许她更担心笔者对经营一家店显得力不从心,我的朋友立即回答她:吴小姐的身体好得很,她的脸色苍白可能是昨晚跳起来将一些策划的灵感记录了下来。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他们为什么不能允许我有时脸色苍白一点,我很体谅他们的愿望,但同时我也感到无奈,哪怪那些外企发展地很好,他们知道也很尊重脑力工作者的工作习惯,我记得以前在办公室工作很放松,累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点东西,没有主管来关心我的威仪(当然代表公司外出时也是西装笔挺),我的脸色,我的脾气性格,我的方式,当我准时将翻译稿交到他们手上就“OK”,有些开朗的主管会拍拍我的肩,有些含蓄的主管会笑笑说不错,我们在企业中很少关心个人的种种问题,围绕的是工作上的成果,但在素食店我觉得怎么要注意这么多的问题,我现在困惑的是:投资人您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2,胡乱考验经理人的忠心:

笔者曾经在外企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工作期间没有不忠心的想法,也没有主管来考验我是否忠心,我只是单纯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业绩,得到已经谈妥的回报,如果我觉得超量就找我的上级汇报超量的部分,明确上级对质量与效率上的取舍,如果两者都要就会加班,谈妥加班的必要性和相应的费用问题,双方一致我就开始着手工作了,没有人觉得谁在“计较”,“贪”等等与工作不相关的问题,这个基础是我的上级对我在做什么很明了,他们知道我的工作量,这个“知道”就让问题简洁了不少。

作为工资报酬既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尊重”,可是到了素食店问题就复杂了很多倍,经营人会拿这个“根本利益”来考验所谓经理人的发心是为公为私,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工作,还是为了个人腰包而工作,或是考验经理人对这家店是否忠心,在毫不商量的情况下大笔一挥任意地改掉了,笔者认为这既是投资人的无明,也是无明驱动下产生的错觉,他们可能以为自己是“佛”了,有资格来考验这个人,考验那个人。作为凡夫我不知道真正的佛是不是会这样来考验我,但我想一些投资人可能忘了开店之初的发心是“请”人来共同完成这个事业。

笔者曾经完全没有一分工资地为一些素食店打工,协助管理的同时,人手不够就什么都做(因为他们付不出工资,我与他们的私交很好),不知道是我自己造成了这样的错觉,还是我的果报,但面对这一现象,我决不标榜自己有多纯洁,有多忠心。

这里,笔者还要申明,并不是不经考验就胡乱用人,但要明确,考验的对象是谁(这里有个逐级管理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考验的方式是什么(如何考),这些原则参阅<素食业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五)

3,喜欢比较谁的“德行”好:

这两个字总是在素食店能听到,但是“德行”和“习气“还有点区别的,一个人不抽烟不喝烟的德行一定就比抽烟喝酒的人的德行高吗?一个满口(腹)经论的人一定比没有接触过佛经的人德行高吗?我建议素食店讲工作,讲效率,店外私下讨论这个问题,既然都是凡夫就要有规章,有制度,在工作过程中或许有很多人性的闪光点,值得赞美,就停留在“闪光点”的高度吧,不要上升到“德行”的高度,这个高度对于凡夫根本不适用,时常让我联想起印祖的四个字:“切忌以凡滥圣”

分析以上现象,笔者认为总结到最后,一者是笔者自身的果报,二者投资人不知道如何区分一个经理人,部门主管,基础主管和员工的分工,及考查他们的业绩,要么就是放任不管,要么就是连地上的一张纸都是主管的过失,其实真正考验部门主管的能力是看他有没有建立起完善而高效的体系,对于餐厅大致是四个方面:安全,卫生,质量,成本,在这四个方面有没有建立起:规章,检查,防范,操作的体系,区别于部门主管,如果他们是手脚,专业经理人就是头脑,除了引导他们建立和完善体系,还要运用体系来完成商业策划,品牌塑造,企业文化的确立,教育体制的建立,换句话说就是一家企业的灵魂。

素食店经营误区(五)

一提到饭店管理,经历过的人就头大,俗话说:“饭店繁店也!”我们通过以下一个案例来看看繁在哪里?一家开了近七年的素食店,当总经理带客人吃饭时,发现桌上一只缺口的杯子,于是将这些现象写在纸上交部门主管,主管将服务生叫来训斥一顿,说:“下次绝不能再出现这种现象!”,服务生一边换掉一边暗想:“又不是我铺的台!”通常铺台工作是大家七手八脚共同完成的。当然,面对地上的纸,卫生间的龙头松了等等多如牛毛的事务,我们的管理就往往停留在“猫捉老鼠“的水准上,您要是问问那些主管,饭店的管理究竟是怎样的,总经理会说:”检查,记录,传给部门主管!”部门主管说:“检查,记录,再合并总经理的记录传给基础主管!”,基础主管说:“检查,记录,再合并总经理,部门主管的记录传给员工!”员工们说:“我们干活,然后将所有的记录下来的过错全部修正,唉,因为到我们这里传不下去了!”总经理纳闷,给这些主管这么高的工资有什么用,还不如多请几个干活的,挑毛病传话的工作谁不会呢?但是想想自己去向员工传话既累也不太体面,就这么着吧。店里的主管最高兴,有责任他一找就分散下去了,有功劳马上就能集中到他身上,真舒服,脑子也不用动。

以上案例不仅仅是当场换掉一个杯子这么简单,说明这家店的管理没有形成机制管理,松散式的管理产生的结果就是:1,店的发展受制约;2,此类漏洞永远没完没了;3,员工对此类现象麻木;4,发展下去就会变成,最先发现漏洞的永远是客人。

机制到底是什么呢?如何建立整体机制管理,而不是人盯人式的管理呢?它的优势在哪里呢?以上案例中的现象放进机制里如何看待呢?在这里我们先要明确,所谓机制不是某个人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饭店的业务下的客观需求:

无论是素食店还是荤食店,通常业务分为两大类:日常业务和大型(又可称特别)业务(开新店为特别项目也算其一),根据业务的需求,我们将管理也相应地分为日常管理和项目管理,但要搞清楚这两种管理如何在同一机制下发挥作用,我们就要看清日常业务与特殊业务两者的特征差别:1,前者是日复一日的生意,后者是一些大型宴席,节假日的活动,外出宴席等等,2,从时间角度一年365天前者比例大,后者比例小,3,前者规模小,后者规模大;4,前者单天的收益小,但累积天数多,整体收益并不小,后者单天收益大,但累积天数少,整体收益不见得很大;5,前者是零星的生意,收益小对质量要求高,人数少意见容易统一(比如某一个菜,一个人说咸都说咸,就产生投诉),但是如果得到认可,回头率高,客群稳固,是大项目的潜在客源;后者因相对人数多,对质量要求不容易统一,要么不投诉,但投诉起来负面影响大; 根据两种业务特征上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日常管理与项目管理上的差别:1,前者稳定性高,项目管理灵活度大;2,在用人上,前者要用耐久性好的主管,后者要起用创意性的主管;3,日常管理在创建机制的初期难度大,主管们不太理解,但机制运作开始后,就轻松,后者的操作在稳定机制的保障下风险也会降到最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没有日常扎实的管理基础,项目管理在质量上很难跟上,通常日常管理基础越差的企业,遇到大型宴请往往漏洞百出,投资者自己也很清楚,这时候就如临大敌,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2,很多投资者不经分析,盲目地重视大项目的运作,轻视日常经营,一年下来整体效益不高,3,没有日常经营扎实的良好口碑相传,我建议不要太快的作广告宣传,人一下子招来了,服务菜品都跟不上,到时候就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立一点点好的口碑不容易,但要毁掉是倾刻间的事情。

我们认清了日常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后,在接下来的篇章中,笔者会带着大家来看一看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对于高效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素食店经营误区(六)

为数不少的素食店的经营者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请问要不要到寺院去供斋!”我问他们:“为什么?”几乎都是一个答案:“增福报!”笔者问:“您欢喜不欢喜?”有些投资人面露难色:“老实说我们店的流动资金都是大家凑的。”“不欢喜就不作!”,“那福报怎么增长!”

什么是福报呢?有一次我读到:“财宝,男宝,女宝,臣宝,车宝。。。。。。”联想到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就不仅仅是“资金”所谓财宝,也是“客源”即是男宝女宝,还要有“人才”所谓的臣宝等等福报综合成就的,为什么我们福报只盯在“钱财”上呢?其次增长的问题,只有供斋这一条路吗?一些成功的素食店如“天厨妙香”经营走在良性化的道路,作为一个小股东,笔者也分到了红利,顾源滚滚,现在正准备开分店。福报增长最快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道什么是福,要在资金如何运作,客源如何把握,人才如何起用,物资合理使用上全面下功夫,福报才会全面增长,比单方面钱财的增长要稳当的多,不然就会不平衡,一切的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渐渐谈不上“福报”两个字,反而成了负担。

听了以上分析,很多人会松一口气,进一步我向他们强调:“戒福大于布施”,希望在经营过程中重视持戒。一般话题会到此结束,不过遇到一位反问过我:“对于供斋您欢喜不欢喜呢?”我笑笑:“随喜!”

素食店经营误区(七)

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经营人应该找怎样的经理人》,目的就是减少盲目性,但这三篇文章可能谈得还过于专业,归结到最后就是投资人要找怎样的人,往往很多人会说:“当然找个能干的人!”笔者在这里想建议:“不如找个明白人吧!”

两者差别是什么呢?其一,“能干”要对准方向,错误地操作要用双倍的力气来纠正,很多经理人说:“我宁可操作一家新店”就是这个意思,方向错加上力量大,纠正的难度也随之增大。“明白”人不一定不能干,往往是实干后的“经验沉淀”,二,如果将经营素食店比作射箭,成功是耙心,射中耙心是力量,技巧,眼力的组合,不然行善的方向将资金耗尽,个人福报长了,耙心没有中,店关了。三,找个“明白”人将耙心先对准(找准客群,定好价位,整体基调把握好),由他启用与此相关的“能干人”,将事务对准耙心,安排到“恰到好处”,接下去就是按步就搬地跟着时间去积累(始终对焦在耙心上,缩小偏差的方向,再加上引导全体员工:“店小不惊慌,店大不欺客”的平常心,谦卑而自信地走下去)四,如何从“能干人“成长为“明白人”,一句话:”想明白了再作也不迟“,盲目的后果就是花双倍力气修正,“欲速而不达”,蛮干只能离想要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很多素食店投资人的眼里,笔者的“高效经营”几乎成了“唯利是图”的代名词,两者的差别:一,目的不同,前者的终极目标是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将”戒杀护生“的效果作到极致,我们与荤食店抢时间,抢生命,抢众生的慧命,后者的终极目标就是”钱“;二,因目的不同,经营手段上前者要“持戒”,换句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足应有的回报,不去省不该省的钱(不因小失大),后者的经营手段就是唯利是图,三,在素食店牵涉了其它很多善业,是不是不该做呢?笔者换个名称来解释“高效“二字,就是“专款专用,专人专用”,四,个人收入的去向问题纯属个人喜好,员工同喜(结合一点因果教育下的效果),笔者的生活上一点也不高效,往往下个月的钱还没拿到手就已经有了去向.

下一篇:素食馆基础工作之--(发给客人的宣介)汇编1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