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广行法师:最详细的佛教临终关怀指南 值得收藏

2022-10-29 佛教辞典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正确认识死亡,冷静面对死亡,妥善照顾生命的终结,合理处理丧事,避免在生命的终结时手忙脚乱,忘记正念,陷入贪得无厌的习气和世间的陋习,我们必须学会修行佛法,牢固树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佛教对死亡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佛教认为,天地万物皆随群因,有聚有散,皆无常。众生的身心,是由“土、水、火、风”四大元素和“色、情、思、行、知”五大元素结合而生的。生命必有一死,这也是自然规律。因为无常,所以死亡不是永恒的。它只是孕育了新的生命,只是时间、空间和形式不同。比如佛教中因果报应之轮的六大划分,现代科学中所谓的“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由于佛法是因缘而生,是可变的,所以常恒没有不变的“我”,而是众生误以为有不变的我,有不变的灵魂,会在今生死去。所以他们贪爱执着,苦乐参半。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从缘开始的,所以本质是“空”,是梦幻的,是唯心的,而决定众生盛衰的,是因果的客观规律,是众生自身的修为和业力。所谓善有福报,恶有恶报,清者自上,浊者自下;世界是苦难的大聚会,分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乞无苦、怨怨相逢苦、爱与别离苦、五阴旺生苦。其中,生死苦难是最根本的。于是佛教创立,死亡成为佛教徒勤修的动力,生死成为佛教最根本的修行宗旨。

有了以上的知识和认识,佛教徒对死亡的态度就会和世人完全不同:

1.佛教徒视生命为幻想,视肉体为身体,视死亡为必然现象,所以不奢望长生不老,做无谓的努力来保养身体;在他生命的最后,因为佛教的信仰和一定的修行,他不会舍不得放弃家庭和事业,甚至舍不得死。死后,我们不要求厚葬。一般用最简单干净的火化方式处理。有菩萨精神的佛教徒,也可能捐献遗体或给鱼鸟;对于临终的亲友,要善加开导,慈悲助人;面对亲友的离世,我们也可以接受自己的悲痛和改变,不要哭泣,以免打扰他们的正念。同时根据剧情,可以追着他们祝福。

2.佛教徒相信佛家三宝,佛教徒有大功德,认为一切佛法都是唯心的,所以会着重修心,不断减少贪烦,比如积极行善、持戒念佛,提前积累前世的食粮、善缘、超越净域;或者试着练习冥想,发展智慧,努力去理解性,理解生死。这样,我们通常可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在生命的尽头从容应对,从容淡定,甚至可以预测它到来的时间,安详死去。

3.佛教徒相信因果,不杀生,所以在面对天灾人祸等各种压迫时,会认真反省自己,真诚忏悔,以积极的心态改变人生,而不是自杀。因为自杀不是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反而会生恶利,遭受更大的恶报。同时,佛教徒尊重父母,强调厚养薄葬。在葬礼的过程中,他们不计较虚荣,不讲排场,尽量克制杀生,以免只增加死者的罪行。

二、佛教临终关怀和丧葬治疗

终其一生,四色身散,功能全失。如果乌龟被剥壳了,那会很痛苦。一般人因为贪恋老婆,怕死,或者各种原因,都不能安详的死去。虽然身体是死的,但是心被因缘束缚,转世投胎。死亡的心情和想法影响着来世的戏剧,所以最后的处理是否妥当,关系到死者神灵的兴衰。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比如禅丛林一般都有无常殿,或者省立殿、长生殿、将军闭关殿、涅槃殿,是专门收容、安抚重病僧人的场所。他们一方面可以得到重病僧人的特殊照顾,一方面可以放下宿命,安心养病,反省无常,勤于修行。还为丧事安排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带着信佛、带业至极乐净土的宗旨,景宗更加注重临终关怀和殡葬活动,如临终者居住环境的布置、临终者陈述的鼓励和帮助、从临终到葬礼的禁忌和要求、死后七月七月的祝福和推荐等。都有近乎复杂的规定。

根据佛教,结合佛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介绍佛教临终关怀和殡葬治疗的要点。

1.佛教临终关怀

1、积极治疗,缓解疼痛。

将死之人一般都是病入膏肓,很多器官失去功能,饮食无味,要忍受痛苦,对生活毫无兴趣,甚至大小便失禁,所以一塌糊涂;面对死亡,内心充满恐惧、焦虑,有时神志不清,甚至产生幻觉。此时,亲属应积极为病人延长医疗,请人照顾他的饮食,下床,打扫卫生等。同时,最好邀请病人所尊敬的、快乐的人来看望和鼓励他,使他快乐,减轻他的身心痛苦。

2.鼓励生病的人,放下坚持。

家属要关注患者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放下执着,走向平和安宁。在生病的人还神智清醒的时候,陪伴的人首先要用言语安慰,这一点很重要。就生命的现象而言,他在世界上是忙碌的。临终之际,难免会有牵绊,或者会执着于儿孙、金钱,甚至是仇恨(如与亲人不和、不配儿孙),或者可能有未完成的心愿,想过来接收,却又执着于一切,死了就成了画饼。所以,要安慰快死的人,要利用他们说话的能力,问问他们的遗愿,未竟的心事,如何安排他们的后事。他们应该尽力承诺并实现他们的愿望,这样他们的内心就不会有担忧和遗憾。如果我得了绝症,我宁愿回家等死,也不愿进行抢救。我应该尽力让自己满意。

其次,要劝他放下命运,诚心念佛,发愿极乐世界。如果有正觉的佛教徒在场,就要开悟,开悟,抛弃,净化,皈依三宝,启发信仰净土。他的仁慈意味着,“如果你一生行善,你一定会生活在幸福之中。”并解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非凡功德。如果一个有病的人做了一辈子的恶,那就叫“这个时候,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救你。因为他的48大愿,他可以拯救一切邪恶的存在。但是,如果你诚心忏悔,想想就有佛指引了。”

3.放置在安静的地方,不要进行无意义的急救。

当确定病人已丧失技能,急救不能延长生命时,应果断决定,放弃急救,以免临终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让病危的人灌满管子或者被挤。

压、电击、针扎,忍受煎熬,何如助其安祥辞世,让亡者保有最后的一点尊严!应尽己所能,令临终者心境安宁、祥和。若能于熟悉处所断气,可促使亡者安祥辞世。若是僧人,最好能在寺院圆寂;若是俗人,自家住处较令病者感觉安适,若能于家中死亡最为理想。即或不能,亦应要求院方撤除监测器、摒弃一切检验,务使不受医疗干扰。同时与院方协商,争取能适时安排助念。

4、安排助念,切勿哭泣

患者在奄奄一息之时即应为之助念,不可至体温全无方行助念,因彼时神识恐已脱离,未能掌握先机,助念恐徒劳无功!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犹旺,则助念人力恐耗损过多。因此,应于脉博、呼吸渐弱方行助念。若有条件和患者允许,可悬挂西方三圣像,使患者随时能看见。助念内容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为主,间诵《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等。念佛的方式有三个:一是用备好的念佛机,一按钮即可称念;二是善友们跟随念佛机同念;三是不用录音机,只几位善友同念。注意人数不必太多;人多时可以轮班替换,免致时间长了辛苦;可以不敲鱼磬,免致尖锐声音刺耳;可以燃香供鲜花;注意不要扰及周围的病者!

此时有三忌:一忌见到仇家,易引动瞋心;二忌亲人临床挥泪,未死先哭,徒增恩爱悲伤;三忌喧哗吵闹,扰乱正念。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往生净土。

病者气绝后,神识仍在,犹有知觉,需待24小时后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皆脱离躯体,方算死亡。因此助念至少应念至全身冰冷。

如本人不愿让人助念,也应珍重其信仰,不可勉强。另外,许多学修法相宗的人发愿往生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内院,有的发愿行菩萨道,世世生于人间弘法利生。因此助念时应区别对待。

5、防止虫蚁爬上尸身

若病者大量出血,为免虫蚁爬上身体,可于病床四脚放置水盘,同时点燃蚊香类,以免病者不胜虫类所扰,产生嗔念。宜预先考虑,勿使虫类靠近,亦不致因此令尸体难以处置。

6、甫断气勿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

甫断气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仍可感受痛苦,此时勿行搬动、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以免破坏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师于此亦曾开示:“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应待尸体完全冷透后,才可搬动、入殓。

7、茹素不杀

病者饮食,宜以素食为主,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吸收。临终之际,需要有人助念,助念者尽量不食酒肉五辛,因食荤酒,诸佛菩萨不近故。

弘一大师曾言:“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印光大师亦曾云:“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可知杀生食荤实有碍于亡者的安祥往生。

8、建议创办临终关怀机构

死亡对患者而言,乃人生一期之终结,理应严肃看待,给予符合人性之尊重,而尊重其基于宗教信仰的丧葬诉求,又是重中之重。然在讲求效率、一切分工制度下的医疗机构,依章办事,往往俟医师判定病者断气后,即由处理尸体之工友,向家属索取病患之制服,并将尸体移送太平间,纵令家属不欲搬动,亦莫可奈何。

相较于医院缺少温馨之气氛,多数患者均盼望于家中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患者只能在医院慌乱的抢救中无可奈何地咽气。这是多么可悲的境况!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都应设置临终关怀机构和安宁病房,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以满足有宗教信仰和特殊要求的重症患者的需要。有条件的寺院和佛教界开办的养老院更应设置临终关怀病房,并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据悉***各大医院(如:荣总、长庚等)由过去禁止宗教介入,到相继设立佛堂、助念室,显示医界已认知医疗行为非仅科学技术之操作,亦应给予精神层面之关怀。医疗有其局限,而藉由宗教之慰藉,可令患者于安详平静中,跨越恐惧死亡之鸿沟,在温馨、宁静环境下往生。

2.佛教的丧葬办法与作福超荐

1、入殓

亡者遗体冷透后,即可入殓。寺院僧人圆寂,一般是停尸一天不动,大众轮班助念。24小时后始入殓,先为亡者热敷,以热毛巾搭敷关节处,令筋骨活络,始为其更衣。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热敷双眼,数分钟后即可合拢。不宜厚殓,应衣以洁净旧服,新衣布施他人,以增亡者之福。一切以简约为原则,不尚奢华。殓后即可装龛(僧人)、入棺,现代一般是送入医院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冰库。若没有条件或需要停灵,则须置于通风处,注意防止蝇蚁等上身,夏季尤其要做好冷却,防止尸体腐烂,造成环境污染等。

2、设置灵堂或往生牌位

尸体一般停放三至七日。殓后停龛、停棺期间设灵堂,悬挂亡者遗像,或佛像前供往生牌位,便于亲友吊唁、拜祭。灵桌上铺黄布,供鲜花、灯烛、茶果(每日更换)。晨、午供饭菜,切忌荤腥,应于午前供,晚间不供,以合过午不食之旨。即使晚间施食,亡僧灵前仍不供饭菜。可延请僧人、道友于灵堂念佛诵经。

寺院除规定的丧仪外,一般不设孝堂,不挂联挽,不披麻带孝,不四处出讣告,不纠集施主、眷属,不作俗格道场,只照常念佛回向。

3、出殡

出殡仪式切忌铺张。送葬起灵时,弟子或子女为报师恩、父母恩,当为师或父母抬龛或抬棺上灵车。倘有多位弟子或子女,可一人捧遗像,余为抬棺、龛。若仅弟子、子女一名,则捧遗像随灵而行。阖寺僧众或全体亲友,送至葬所。现代一般是在殡仪馆举办遗体告别仪式,然后火化。

寺院多设有化身窑,出家僧众多以火葬为主。僧众火化后灵骨放入普同塔(亦名海会塔),方丈或高僧火化后可单独起塔供奉。

收取灵骨时,可细心检寻,倘有舍利,可取出起塔供养。

禅宗之葬法,倘亡僧为住持,则由法缘或邻山尊宿为主丧者,并行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灵小参、起龛、奠茶、奠汤及秉炬等九项佛事。

4、关于葬法

世界各地的葬法系有火葬、土葬、水葬(或海葬)、天葬(鸟葬,流行***地区)、野葬、岩葬、树葬等,其中以火葬、土葬居多。火葬原为印度葬法之一,又作荼毗,意指焚烧遗体,埋其遗骨。佛世前,印度即视此法为正葬。相传佛陀侍者阿难入定,见群鬼夺尸,知有守尸鬼,是以出家净众亡故采火化,以去其我执。佛陀逝世后实行荼毗,佛教徒遂广泛采行。迨佛法东来,僧人圆寂后皆火化,民众也有效法者。唐宋佛法兴盛,高人达士亦多火化。直至现代,中国大陆始广泛推行火葬。

火葬既毋须讲求地理、风水,又省时节约,兼有益于亡者神识之超升。家属可将火化遗骨安置寺院,由出家众诵经超度,兼以早、晚课之熏习,尚能聊种善根,复以讲经、打七及诸法会功德回向之,令消宿业,培植冥福。

如遇客死异乡、溺毙、失踪、空难等,时有所闻。倘因意外,未寻获尸体,应于寺院设牌位超度之。

5、遗物处置

就戒律而言,亡故之比丘僧尼系属十方僧,其遗物任何人皆不可擅取。因其为十方僧,既取自于十方,亦应用之于十方。所遗之物,须做僧羯磨(按规矩讨论),再行处理。否则,纵令私交甚笃而擅取之,即犯根本大戒。禅宗一般是大宗遗物充归常住,其它日用品则先登记编号,通过抓阄供养给全寺僧众,其亲属无继承权。居士的遗产应在亡前即以遗嘱公证的形式作妥善处理,以免亲属为遗产横生纠纷。亲属应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斋僧、放生、作佛事,为亡者作福追荐。

6、作福追荐

因亡者于七七之内中阴时期,罪福未定,可烧香、燃灯续明于塔寺中,七七日内,为其修福,最为有效。逢七应营斋追荐,或于寺中请法师诵经礼忏,或放生消障,此谓“斋七”。此后,逢年节、周年亦可追荐,以尽弟子或晚辈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佛教徒,既已皈命于佛法僧三宝,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应摒弃民间鬼神信仰,亦应规劝亲属不要盲从民俗搞不正信活动,诸如焚化冥纸、往生钱,烧纸扎冥具等,搞这些活动不仅不合佛法,且毫无利益。应提倡节约、文明办丧事,在办理完丧事后,如有余钱,应将之用于斋僧、印经、放生、造佛像,亦可用于慈善救济,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净土。

因此,应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的丧葬观,本着以人为本、庄严肃穆、简朴庄重且合于时宜的精神,废除有违佛法、掺杂诸多不正信色彩的丧葬仪式与礼节,真正做到破邪显正、正法昌明,冥阳两利。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走近佛教》

文:97su.cn

下一篇:命运多舛的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