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的大智慧:吃饭穿衣都是家常便饭

2022-10-23 佛教辞典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文/韩

佛祖每次说话,无量菩萨、龙、八佛都会聚在会上,佛祖也会在玉梅上或顶上或身分的各个部位放上各种灯,照在恒河沙世界的东、南、西、北四个维度上,再照出六种震动,天女散花、烧香,天空欢喜……供养佛祖。众所周知,《大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地藏经》等。都是有记录的。

但是佛陀在说《金刚经》的时候,并没有在庄严的境界里大放异彩,也没有完美的姑娘来散花烧香供养。而是到了吃饭的时候,他拿着衣服和碗去城里讨饭。若经启序云:若是,吾闻之。有一段时间,佛陀只在斯拉瓦斯蒂种了树到寂寞的花园。大比丘有1250人。当时佛陀在吃饭的时候,把自己打扮在一个碗里,进了舍卫大成乞讨食物。在它的城市里,第二次乞讨已经开始了,而且还是到这个地方。吃完饭,收好衣钵,洗脚,坐下。

佛陀的这一系列举动和其他人一样普通,普通到从来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我们在读:010到30000这段话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过去,认为它平淡无奇,不想去了解太多,更不想去理解佛陀这个极其平常的动作背后的深刻含义。

而苏波迪* *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首解虚空,是佛陀隐藏在虚空中的痕迹)独具慧眼,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行为中看出门道,大受敬仰。如经上写道:众中释迦牟尼长老,从座位上起,偏右肩,右膝着地,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说:“愿佛!如善护诸菩萨,善傅告诸菩萨……”

悉达多太子虽已成佛,却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了榜样。他每天早上拿着一个碗不像佛的样子讨饭,收衣服,洗碗,洗脚,坐在座位上。这是《金刚经》启动序列的顶点。

《金刚经》,名曰《金刚经》,是般若经的精华。它被视为禅宗启蒙的经典,古往今来都受到古德的重视。有几十种注释理论。

金刚,世间少有的珍贵之物,强大到世间万物都无法毁灭。如果你没有智慧,所有的烦恼都伤害不了你。金刚是锐利的,对任何事物都是无敌的,它意味着所有的烦恼都可以不加区分地被打破。

如果般若是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斩断烦恼,解脱生死。世界上不是小聪明,因为小聪明是无法斩断烦恼,度过生死的。

罗密的意思是去彼岸,意思是坐般若船就可以从生死之边到达解脱的彼岸。若菩萨为六法之一,若般若不圆满,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其他五法,无论如何修持,都不是波罗蜜多(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见般若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达不到般若,再苦的修行者也不会入佛。

佛教和外道很不一样(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只有般若。佛讲了四十九年,唯有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可见般若是佛教的眼睛,是修行的钥匙,是解脱的门户。没有般若,就无从谈起大乘佛教。

因为众生不同,我无处不在。顺从我的人是快乐的,不顺从我的人是愤怒的,许多麻烦就产生了。在六影的阴影里,我总是被幻觉迷惑,贪恋理由,沉迷爱情,厌倦事物,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实的。“我”就是这种空虚,如一只干渴的小鹿趁着太阳的光芒,在人生的幻觉和幻灭中追逐空空的花朵,又如上弦的钟停不下来。

看看今天这个工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多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缺乏信仰,ar

摆脱对事物的厌倦,找回迷失的自己,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洒脱、自由、清净、平和地度过人生,是每个人的希望。但是众生见了彼此,说自己是空的,处处停滞,感觉不舒服,因为不知道真相。其实身体是四五蕴的假合,“我”也是假的。所以我相,我相,我相,我相,我相众生相,我相长生相此起彼伏,在平等法领域有各种不同。

如果修行的般若功打破了我的自性(“自性”来源于“自性”,这是末世知识3354的四忧之一。它被最后的知识对阿拉耶的知识的强烈依附而分裂为“我”,但我不放弃),那么就不会有人的形象和一切众生(人的形象和一切众生是第六意识对“我”的向外分离、攀援和对立,如果我们打破了分离与自性的规律,打破了分离与自性的规律,打破了分离与自性的规律,打破了自性与自性的规律,我们就会看到真实的“自我”(自性)的本来面目。

自性即佛性(佛有意识,众生皆有意识,谓之性),又称法身(非相法身,意无处不在),圆觉(圆满灵觉),真(真是真,不是假;和往常一样,桌子没有变。诸法皆如此,常如是,故称真)等。《六波罗蜜理趣经》叫如来(这个契约体有个名字,它来了又去了无处,就叫如来),实相(一切法界的原初实相),只是一般人看不到而已。比如一颗珍珠,被灰尘埋没了很久,只有擦掉才能显露出来,和它的本性一样真实。十方,穷三际,无生,无灭,无垢,无增,无减,从佛来说,蚂蚁都是同一个道理。真正的本性往往在日常行为中显露出来,众生看不到是因为不知道。

自性是佛性。

在佛经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中,这样一种句式反复出现,即“佛陀说……是一种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佛陀说“世间三大努力”,即不是三千大努力,而是著名的三千大努力”;叙述者,不会说话,是著名的语句”等等。

这一点很多人无法理解。其实这是般若的点睛之笔。盖世尊一说就破,就是让学者不要执着于法,破了之后再站出来,警告须菩提不要执着于非法。所谓立身必须彻底破,彻底破了才能彻底立起来,才能不牵着一头走中道。比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合论,“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合论,“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名”是同性。

左右说,有,左右说,是空,有。

顺俗谛则名般若波罗蜜。若归入性体,无有般若波罗蜜可讲,因般若波罗蜜也只是勉强立名,佛、菩提、涅架、真如、佛性、圆觉、如来,一切一切皆是随处施设符号,只是概念。因性体乃绝对现量,而所有言说不脱意识分别,都是比量,纵说得天花乱坠也非是真实。

“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约相说有三千大千世界,约性说空无一物,因三千大干世界是性体随缘起用,乃因缘所生法,受成住坏空的制约,而性体乃不迁不变,远离因缘所生法,故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干世界”;“是名三千大干世界”乃由相会性,由用达体,性相一如,性于相不一不异,不可分割。“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所有言说、逻辑、概念,皆是比量而非现量,譬如以指指月,语言、概念皆如“指”,误认所说为真实,便犯了执指为月的毛病;“是名说法”,虽然说语言文字是“指”非“月”,仍要藉文字言说悟入实体,此谓不执文字,不废文字,故说“是名说法”。

不能于此领会,执有执空都是病。故世尊先说“有”,再说“即非”破“有”,最后再说“是名”破“空”,如是护念,空有不着,冥会体性,于性相一如中领会般若妙旨。

有人不读《金刚经》则已,一读《金刚经》后便说,哦,原来一切皆空(此“空”是凡夫理解的空,即什么都没有,乃顽空;实则随缘起用空即有,缘谢之时有即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乃绝对真实之性体),遂不信因果,胆大妄为,于杀盗淫妄无忌惮,破坏伦常,美其名曰:善巧方便。实则是恶取空,《金刚经》谓之断灭空。

相者虚妄意,凡夫却执相为实有。二乘于因缘所生法彻底了达,知一切法不离缘生,一切皆空;但修四谛法证得阿罗汉后便认为彻底究竟,不复前行,遂又执为空,被佛呵为“焦芽败种”。菩萨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不落有为,不堕无为;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彻底了达空有同时,性相一如,启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

《金刚经》以世尊吃饭穿衣的生活细节为发起,可见用意之切、寓意之深。我辈当于此处用心,方可领会于生活中修行、于修行中生活,掌握佛法的精神要领。

世尊每天不断重复如此平常的生活细节,正揭示了修行不离生活、生活不离修行。

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修行若与生活脱节而能得佛法利益者,无有是处。须菩提***于世尊平常举动的背后看出了极不寻常的深刻含义,正昭示了吃饭穿衣虽是平常小事,却能呈现修行者的见地和功夫,如此看,吃饭穿衣若与修行打成一片,亦非简单平常事呀!

如《景德传灯录》记载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如总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有人以为佛法奇特,单向奇特处领会,殊不知于道大远。如有僧问:“路逢猛虎时如何?”禅师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又有僧问:“孤峰独宿时如何?”曰:“闲却七间僧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若不领会般若,诸相未除,孤峰独宿也会摔死山下;诸相若除,无我无物,路逢猛虎又有何惧。

佛法不在奇特处,在一颗平常心,当知平常心是道。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

生活中岂止吃饭穿衣是道,若能领会般若,搬柴运水,洒扫除净,言谈语默,行住坐卧,动止运为,乃至一切处,皆合于道,此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明此,当能领会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时时处处者是在修行。在《金刚经》中记载的世尊日用作为,堪为后人垂范。修行不能与生活脱节,住着我相;而要修行不作修行想,暗与般若妙慧相合,修行才有几分相应。

由此可见,吃饭穿衣虽然平常,实则不寻常。此亦名相也。咄!

文:97su.cn

下一篇:坚持多放人 就会有阴德格局的出现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