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二十八章)

2019-08-30 大德居士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二十八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八章空心具足八万门

下面一节是《金刚经》的论,就是叫我们‘不住于法’:

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是大舍义。

布施就是舍,换句话说,就是空掉,心不住法而空掉。经常有人说心空了,你有个空心已经著法了。

这段解释内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就是放下,就是丢,什么都丢,文字本身解释得很清楚。‘如是’就是这样。什么叫空心?如如不动,真达到空就是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空是般若的实相,也就是万法、一切众生生命本来的体相,这是空。真达到空性不动,已经当下具备了六度波罗蜜;换言之,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包括在内。‘何者’,什么理由?就是六祖悟道后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一点都没有,不过‘一点都没有’这话有语病,不是世俗所说的没有,这个‘没有’,还是形容词,不是断见,真达到空的境界;不见一尘,自然无所取。比如在座各位用功做功夫达到空的境界,实际上你那个空是有所取,有个境界存在。真的无所取呢?无所谓布施,无所谓丢掉,也无所谓放下。‘是布施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布施、舍。所谓大布施,没有放下,也没有不放下;没有空,也没有不空,在理上,此即谓‘当下即是’,那么,在事上要求证。接下来又引用佛经:

故经云:无可与者,名曰布施。如是则悭施同伦,取舍平等。不归宗镜,何以裁之。

这个布施是讲有相布施,把金钱、衣物、饮食布施给他人。在佛法大乘道戒律,学佛的人真布施要三轮体空,三轮是施者、受者、所布施之事。佛法的布施,无所谓施者,无所谓受者,也无所施之事,等于小孩子玩沙子泥巴,玩著玩著随便就把沙子舍掉了,无心的,此即‘无缘之慈’、‘同体之悲’,这样才是真布施。如此,就可了解‘无可与者’,没有东西布施,也没有东西可接受,这叫布施。懂了这个以后,就晓得悭吝与市[布]施,都是属于相对的同等范畴。在中国文化杨朱哲学的一毛不拔,大家耳热能详,其思想即是西方文化哲学个人自由主义,绝对个人自由,拔我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也不想拔你一毛而利我,这是杨朱哲学的道理。墨子哲学则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在所不惜。两者皆是孟子痛心疾首所反对:‘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杨朱之学即是悭,坚守本位,悭吝到极点;拿墨子道理来比,两者绝对相对,思想、作法都相对,在佛法一念皆空,内外布施、三轮体空的情况下,‘悭施同伦,取舍平等’,无所谓取,无所谓布施,施者受者乃至所施之事,都当下体空,没有事。要想深切了解此理,必须归到《宗镜录》这本书,亦即要了解心地法门的道理,否则,你所讲的道理,都得不到真正的仲裁。接下来引证宋代以前,唐末五代有位禅师一钵和尚的一首歌,歌中提到内布施的事:

如一钵和尚歌云:悭时舍,舍时悭,不离内外及中间。亦无悭亦无舍,寂寂寥寥无可把。

这几句我建议年轻同学用闽南语、客家语或广东话来读,比较接近唐音。‘无可把’就是无可把捉,用‘把’字,不用‘著’,是为了诗歌音韵的押韵。‘悭时舍,舍时悭,不离内外及中间’是讲内布施,当我们一念放下,到达内外皆空的境界。‘亦无悭,亦无舍,寂寂寥寥无可把’也讲内布施的道理。

下一篇: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二十七章)04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