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二十章)01

2019-07-23 大德居士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章忍教哀乐作主翁

《宗镜录》卷四十三,前面先说明经教的重要,也就是说一个修证的人,必须把经教(包括学说)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废。接下来就谈到经典所提‘心’与‘识’的课题。

研究唯识,事相上比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奥,这同时说明了一个原则,大家晓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必出世者,方能入世’,既然求出世,要发起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才有本事入事。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创造事业。否则,‘世缘易堕’,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

反过来说,‘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专门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须要能深入世间,要透彻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够谈出世,否则,‘空处难持’,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难以保持真空。佛法谈空,空的味道并不是好受的。此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讲修持最重要的道理。千万记住:‘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否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否则‘空处难持’。

上一次讲到心识的关系,接下来: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若心不动,诸事寂然,入如实门住,无分别。

如《入楞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

青年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们却认为非常难懂。难懂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是翻译的文字,永明寿禅师本身的文学境界引发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动人了!因此我们有可能被它优美的辞藻困住了!

譬如我们发现一般青年人读书,不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欢反传统,尤其喜欢夹带外文。我常常听到很多朋友说看不懂中国书,哟!到美国看外国人的翻译却看懂了。我说这样啊!那我们几十年白活了!为什么看外国人的翻译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当然容易懂。啃不到骨头啃皮毛,结果我们把皮毛外边刮一点下来说懂了,这不是笑话吗!我们发现这类事实很多。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所以,如果能随时警觉、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万境万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随时觉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我们心念动得很厉害,尤其年轻大了失眠睡不著,这个念头、那个念头停止不了。不过,失眠的时候还容易觉察到。这个容易觉察的念头是粗的;细的念头则不易觉察。一个人反省功夫能够觉察到细的动念,已经达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话希望青年同学记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们,修养功夫不到,不会懂这句话。

如果一个人能够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换句话说,做到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烦恼不烦恼,乃至看到物质世界的一切动心不动心等等,都能清清楚楚。‘万境万缘’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因缘又包括人事的动向、物理的动向、感情的、心理的等等。你会觉察到,这些念头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

‘若心不动’,假使心完全不动呢?‘诸事寂然’,一切万境万缘就非常清净、寂灭。这样就可以证到‘如实’。注意!‘如实’是佛学名词,就是中国人讲的般若、悟道、证道的境界,住在无分别境界,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作用。

问题来了,这是大家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讲佛学、讲修养多半被这些文字盖住了。他们偏重什么呢?偏重‘不动心就是道’的观念,如同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一样。如果不动心就是道,那么,白痴、脑神经坏的人,乃至脑震荡活著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动心?对不对?

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逻辑问题。怎么才叫不动心?永明寿禅师只说心不动,一切事寂然、寂灭清净。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个问题:假使我们对一切外缘不动心,心里只有一个清净保持,这个清净算不算动心呢?对,算对心。这也是一缘一境,保持那个清净也是动心。要注意这个道理,所谓禅宗就是要深入地参究,你保持心境永远的清净也是动心。

后世许多儒家反对佛家这些话。老实讲,儒家的反对,是因为对佛学没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气多大的理学家,都没有彻底深入佛学。话又说回来,如果深入佛学,就不走理学的路子,也不叫理学家了。他们虽然不深入佛学,但站在儒家理学的立场,其批评也对了一半。

理学家认为《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至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道。这是对的,心可以动,不能说心不能动。动而不离中、得其用,动则不动也;不动则动也,这才是正确的道理。理学家这一半话对了,可是境界始终不大,只接近而还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体。

对于这个问题,此节并没有答覆,后文有,先保留。这是告诉青年同学,看佛经,不能因为文字懂就马虎看过去。

‘如《入楞伽经》偈云’,《楞伽经》是禅宗、唯识宗的宝典,这部佛经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心一动转,就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世间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说,世间法一切外境皆是来去生灭分别而来。真能够如实知,这一知去来就不复生分别了。拿普通话来讲,永远不会转到另一个生命境界。所谓转生,转到菩萨无生法忍,拿佛学来讲,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翻译得并不太好,但很忠实。‘见世’,见不是指眼睛,而心理上一接触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见世是自心,唯心所造。‘来者是事生’,外缘一引动,心里就是这个印象、这个事。‘去者是事灭’,事情过去,心理上这个事就灭了。

老实讲,‘去者是事灭’这句话我们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镜子一般,事情来了,有思想、有念头、有感情;镜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过去了,心里没事,镜子马上恢复它的清净、空灵。一般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人来事生,过去事灭,此人不是人,是圣人。永明寿禅师叫我们修养‘来者事生,去者事灭’,事情来了,心里就有事,事情过了,心里就没事。事情来去就是个现实问题。现实,佛叫‘如实’。

下一篇:黄念祖:息灭贪,瞋,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