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就开悟了?

2022-10-25 南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据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大忍处,听了《金刚经》这句话到“无处安身,应活一世”后豁然开朗。“应无所居或无念住”这四个字,的确是般若佛法的精髓和轮廓。《金刚经》这样的法语单词很多。比如:

“不取相,不动则已”。

“离诸相,即名佛”。

“菩萨若明了无自法者,佛名实为菩萨。”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长生。”

"如果心活着,它就不是活着。"

“违法,不违法。”

“法律是平等的,没有竞争”。

“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是无栖居之心的代名词。

「一个人活着应该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行者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佛陀在佛经中做了详细的解释和反复的说明。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滑入歧途,没有正面的结果。

这里仅将个人学习的经验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1,应该没有活着的心。

你要有一种无事可住的心态,也就是“离诸相”的心态。

首先是“我相”。当我们打坐时,我们应该清空我们的身心。如果不是住在自己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自尊”。

其次,要清空——“人相”对“我”概念的表观遗传延伸。因为我是“人类”中的一员,虽然我是空的(甚至是死的),但不代表没有“人类”。所以行人要进一步清空自己的脸。

再次,宇宙万物皆因缘合而生,众生与无情皆因缘合而生,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严格来说,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大于“人”。所以,空人面是不够的,还要空“人面”。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在我、人、众生的空无之后,可见的色相可以说是没有了,但行人心中仍有成为“佛”的念头,以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个也要扔掉,就是“没有生命的人”阶段。如果你执着于佛和道,你就不能成佛,也不能证道。如果你忘了佛,离开了道,你就是真佛,真道。做到“无四相”就叫“无住心”。上面说的“从一切相分离”就是指这四个相。人们常说“无六尘,无四相”。其实四相包括六尘(色、声、香、触)。

2、修大乘正宗菩提心

《金刚经》非常强调阿亚多罗的三菩提心,要求男女都要善良。“我生来就有这样的心,就该灭一切众生,灭一切众生,其实没有一个会灭自己。”《金刚经》揭示了无蔽之法,它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表现出大悲大悲。灭一切众生,然后清空我们众生的所有相。不要许这个菩提愿。这是佛教和魔法的分水岭。是我们实践的方向和目的,是我们实践的真实性和基础。

中国古代老子也讲过“无为”,庄子也讲过“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大菩提愿的前提,所以按照佛教的说法,他们的成就最多以四个罗汉果告终。一些执着于佛家、佛家的乡亲,也懂得修空,“执心不离”,但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眼前的小利,或者帮助家人消灾。这是为了世界的快乐。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得到一点点的祝福,贪婪的人就会成为魔鬼的家人,误入歧途。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愿救众生者,救了众生,却无众生者,谓之“菩提心”,即应勤而不执着。不要执着于众生的功德,执着于众生

《毗婆娑论》云:“忘是菩提心,修各种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无菩提愿。在大悲心的前提下,培养“无处安身的心”是非常危险的。

3、除了“破出来看”

如果把“没有方向”理解为“爆发”,就会陷入“固执”,变成“停滞”。中道,叫做“盈亏缘”,因为,在一般人的意识里,空的概念是有其起源的。比如包里有本书,拿出来就是空的。从而建立一个“空”字的概念。当然,这个空不是真正的空。它坚守它所拥有的,它有所等待。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都要去掉。

3360010年至30000年,舍利弗学佛多年,以为一切佛法知识皆空。有一次,他向佛陀报告他的知识,说:“没有思想,没有行动,没有工作。”佛陀批评道:“要注意,空不是空。你得到你想要的,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Sharifutsu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还被一个“空”字蒙在鼓里。

《华严经》的万能,既丰富多彩,又出人意料。“法律是平等的,不存在竞争。”“无实无虚”。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剩下的“破观”仍然属于“侧观”,而不是“般若实相”。坚持“突围观”,这种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非常悲观,容易自杀。这就是所谓的“干禅”3354“干禅”是没有乐趣的禅。

4.耐心点。

修一个人的“居无定所之心”,脱离诸相,进入般若之身,“一个真正的法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一个人练了很久,当他静止的时候,他也会不由自主的思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到无。佛经:“无我知万法,可达忍耐。”南怀瑾老师说:“只有一句话可以完成所有神圣的工作。”一个人没有长时间甚至一生的静修,很难达到绝对的纯粹。

苏轼《法华经》诗中说,“叠在瑶台上,几遍也扫不走孩子;我只是叫太阳来收拾,却被明月送到了未来。”

天目山禅师云:“你不回府是谁?红点遍布钓鱼石。斜风扫来,燕子会飞过水面。”

另一首佚名诗写道:“秋叶成堆,千遍扫尽。”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故祖师们云:

“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

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

《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妄念未起不作。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

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一、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二、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三、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

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

文:97su.cn

下一篇:洪:现在报道 以后再报道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