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奔波忙碌 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2017-12-14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受过训练的心(图源:网络)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哪种生活环境,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为名?为利?为感情?为物质?还是为精神满足?

希阿荣博堪布说:“仔细看看这些动机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动机,那就是为了安乐。”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名利、感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背后,都是为了安乐,不想痛苦。当然,痛苦所含的范围很广,包括孤独、冷漠、贫乏等。

“安乐还有许多名字,代表它不同的侧面和程度,比如,快乐、幸福、享受、乐趣、舒适、喜悦、宁静、满足、安全……”

由此可知,不论人们在一生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生活机遇中追求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在追求安乐。一个有正常心智的人,是不会放弃身心的安乐而去追求痛苦的。

进一步来看,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安乐等目标不就是一种欲望、希求吗?对于欲望和希求的定义,世间和出世间有着不同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每一层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生起安乐的感受。世间人通过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人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才能产生安乐。

进一步看,佛教对人的欲望是如何描述的。佛经中将人的欲望归纳为“五欲”,五欲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对五欲的解释是色、声、香、味、触欲。

色欲,指对男女的形貌端庄、世间的种种宝物、殊妙的颜色等,心无厌倦地产生贪著。如果自己对好看的异性生起贪心、欲心,或为世间的宝物、钻石、黄金等所动,都算落入了色欲之中。

声欲,指对声音的欲求和贪著。古代时,此类声音主要指丝竹环佩、男女歌咏之声。

香欲,指对“男女身香”和“世间一切诸香”的贪著。“世间一切诸香”,包括香水、调香等。

味欲,指对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的贪著。我们对种种饮食,好吃的希求,不好吃的远离;如果进一步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去杀生,则又积累了恶业。味欲很难断除,很多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它。

触欲,指贪著异性身体的柔软、细滑;冷的时候希望能暖和一点,热的时候希望能凉快一点;非常执着衣服材质的好坏以及穿上去舒服与否等,都是触欲。

由此可知,五欲是缘于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而产生的贪著。贪著,就是在喜欢的基础上进一步去追求,得到了还想要,没得到就不开心。这就是贪欲的表现。

第二种对五欲的解释就是财、色、名、食、睡。

财欲中的“财”,指的是世间的一切资财受用,包括货币、动产、不动产等。人就是以财物作为安身立命的一种资本,所以才会一味去贪求,“恋着不舍”。

色欲,就是对世间的美妙颜色等令人赏心悦目事物的贪著。比如我们看到一幅好看的画,会生贪心;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会生贪心;看到俊男美女,也会生贪心,平时理解的狭隘的“色”也涵盖其中。

饮食欲,与前面的“味欲”类似。人必须要以吃饭来活命,所以才会对饮食有根深蒂固的希求和欲望。

名欲,就是对于世间声名很执着。无论是称扬、赞美,还是诽谤、讥讽,都非常在意。

睡眠欲,就是我们想昏昏沉沉地睡下去的欲望。睡眠如果有节制有规律、时间长短适当的话,还是可以的;但过于懒惰、懈怠、放纵,对睡眠“乐着无厌”,也是一种应该断除的贪欲。

人们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和对于“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互相交织、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动机。

安乐心(图源:网络)

了解欲望,可以帮助我们细致了解自心的状态。细化心的状态有个很好的作用——让我们不容易迷失在世间对种种欲望的需求之中。通过对欲望的了解,我们慢慢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到自己,不再去看别人,而是开始反观自己。这是生活的重大转机,我们一定会受益于此。

佛教常说“莫向外求”,这很深奥。究竟来说,我们本具光明自性,不假外求。我们烦恼也好,开心也好;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福报也好,业障也好,这些都是心的属性——它不在外,在于我们的心。

那归根结底我们怎样实现安乐呢?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两个事实: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有太多事是依靠物质手段以及地位、名声、人脉无法解决的。我们要认清物质与安乐之间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安乐与否归结到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这其实是很片面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完美,充斥着种种的求而不得。我们在对美好生活进行设想和安排的同时,别忘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无限的宇宙中,地球非常渺小。佛教中,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堪忍”“能忍”之意。娑婆世界中的众生,受尽了烦恼、痛苦的折磨,却仍然不想出离,这就是忍。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美、有缺憾的,所以不必费尽心思去追求“完美”。

世间没有圆满之事,唯一有的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圆满的心。如果不去挖掘此心的潜力——自利利他的能力,行善断恶的能力等,我们就无法转变,还是会像从前那样充满着种种烦恼、痛苦。

比如求不得苦,世间有太多的求而不得了:想取得好成绩得不到;想小孩上个好幼儿园得不到;想孩子上个好小学得不到;想上个好大学得不到……这并非完全是不努力导致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

那是不是否定财富就能得到安乐?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否定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其实现阶段也否定不掉这些,这些的的确确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也要避免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世间的财富、名利、地位完全是累赘,越穷就会越开心,越低贱就会越开心。如果有这样的修行境界,当然没得说。但不要忘了我们最初的目的,我们追求的不是贫富,也不是贵贱,而是安乐。

安乐要靠什么实现呢?

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有一段教言:“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答案就在这里。安乐背后起作用的是受过训练的心。怎么训练这颗心呢?要靠积累福报,要一心向善。我们反反复复训练自心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令这颗在外漂泊很久,逐渐变得冷漠、封闭、孤寂的心,重回温暖。通过让这颗心行善,就能具有创造安乐的能力。

下一篇:希热多吉:从窦靖童剃头谈谁有资格可以给人剃度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