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21

2019-09-05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

论: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亦即心相应行法,因这些法属于心王所有,如仆属主;与心相应,如臣随主:心王如「体」,这些心所有法是心体之「用」。所谓「用」,是作用、功能之意。「略」,大略;因为心体之作用,本来应有很多,决定不只五十一个,但为令修行者易于受持,故择要略说此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俱舍论也是将心所有法分为六位,不过却有所不同:俱舍论将行五、别境五的十法,合成一位,称为「遍大地法」,其数也是十个,内容一样,只是其分类显然比较粗,不如大乘唯识学详尽。另外一个比较不同的是,俱舍论不称「随烦恼」,而称「小烦恼」,共有十法;而将唯识的随烦恼中的「无惭、无愧」,别立一位,称为「大不善法二」:这当然有其好处,因为可凸显「无惭、无愧」的重要性。然而,唯识学的「随烦恼」之命名,比俱舍论的「小烦恼」,要精当得多;因为「随烦恼」之名指出这类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故意义上深刻得多。又,俱舍论的小烦恼只有十个,而大乘唯识学的「随烦恼」却有二十一个,因此唯识学所论列的法,在深度、广度、及精致性上,都比俱舍论来得高。再者,俱舍论把「贪慢疑」这四法归为「不定法」,显然不是很恰当;唯识学是把这四法加上「痴、恶见」,成为「贪、

、痴、慢、疑、恶见」六法,立为「烦恼六」,也就是六种根本烦恼,显然较合理。此外,大乘唯识学五位的第一位「心法」有八种(八识),而俱舍论的心法却只有一种,指意识,其意为将三八识」合成一体,不予细说,亦无论及第七、第八识。可见俱舍的「心法」太略;同时亦可证佛在解深密经及楞伽经等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阿陀那识为第八识或第七识之别名)。作如是比较之后,可见大乘唯识学的法相,是比小乘殊胜、深入、广大。(大乘唯识既然是释迦佛及补处菩萨(弥勒菩萨)为诸菩萨所开演的法门,那还有什么话说?决定是比小乘殊胜的――至于大乘是佛说、且定比小乘殊胜,这也是无著菩萨在其所造的「摄大乘论」的主要意旨。)

下一篇:永嘉禅师:证道歌10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